工商社論》央行升息抑通膨 應適可而止

工商社論》

爲對抗通膨,歐洲中央銀行(ECB)8日宣佈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升息,將基準利率調高3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基準存款利率從0%調升至0.75%。而日前剛公佈的8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8.3%,高於市場預期,顯示通膨率依然居高不下,聯準會(Fed)不僅下週例會將至少再升息3碼,激進升息策略可能會延續到2023年。今年以來,美、英等央行已多次升息,長期維持極低利率的歐洲央行(ECB)也開始升息,結束負利率政策,且在美國、英國、歐元區高通膨壓力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的前提下,未來貨幣緊縮力道不排除再加大。

相較歐美採取緊縮政策,大陸和日本則延續寬鬆貨幣政策不變。至於臺灣央行,今年3月已拉高政策利率1碼,6月則採升息半碼加升準1碼的價量並緊政策,後續央行貨幣政策是否該一路跟着歐美英緊縮下去,其實不無討論空間。

首先,臺灣與美國經濟結構及金融體制差異大,央行其實不宜完全複製美國Fed的貨幣政策架構及決策組織。臺、美經濟特質不同,貨幣政策考量也應有異,臺灣因屬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加上貿易依存度高,貨幣政策須同時考量利率及匯率穩定對總體經濟的影響。而美國是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主要考量利率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臺、美的金融體制不同,也形成不同貨幣政策傳遞機制。臺灣金融體制主要以銀行爲主體,但美國主要以資本市場運作爲主,Fed藉由政策利率調整引導市場殖利率曲線,從而影響經濟活動。由於臺、美貨幣政策傳遞機制及政策目標都不盡相同,貨幣政策與美國亦步亦趨,對臺灣來說未必是最佳解方。

其次則是就經濟成長率和物價成長率來看,臺灣和歐美的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英國7月通膨率衝至10.1%,8月雖小回至9.9%,但仍在歷史高檔。歐元區8月通膨率初估值達9.1%、美國8月通膨率也仍高居8.3%,相較之下,臺灣全年物價漲幅雖可能高於3.5%、相較歐美英等經濟體仍屬相對溫和,且距離市場一般所謂2%的通膨目標,超出幅度並不像歐美那麼猛烈。

以中央銀行提供的預判數據爲例,在物價展望的部分,去年臺灣CPI年增率爲1.96%,今年前八月爲3.1%,主要機構預測今年臺灣通膨率平均約3%,但明年因供應鏈瓶頸緩解和國際原物料價格回落等原因,預估可回落至2%以下。誠如央行結論「臺灣相較主要國家,物價平穩」,央行貨幣政策的力度,自然也應有所斟酌。

更何況,升息抗通膨,絕非全無負作用。最明顯的,即是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已趨緩,明年全球更可能陷入低經濟成長伴隨高通膨,甚至是經濟衰退。主要是目前多數央行已積極緊縮貨幣,若通膨未能快速降溫,勢將加大升息力道,使融資成本大幅增加,讓經濟活動承壓,尤其Fed若持續大幅升息,美國經濟衰退機率也會攀升。當經濟大幅衰退,Fed等主要央行升息步伐勢必被迫調整或轉向,國際金融市場可能因而更加震盪。

再加上若干經濟體以美元計價的外債規模龐大,美元走強下,伴隨資本外流,這些經濟體的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將大幅升高。日前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工商協進會演講時,即強調面對全球多重下行風險,臺灣宜密切關注國際間各項風險的外溢效應。可見央行對歐美競相加息可能造成的各種負面效應,不敢掉以輕心。

所以如此,主要是多數央行採緊縮貨幣政策,讓全球經濟成長減緩,尤其臺灣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經濟衰退機率上升,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如果降溫,勢必讓臺灣出口成長動能趨緩。全球景氣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也讓廠商對經濟前景保守,部分廠商面臨庫存去化壓力,民間投資成長恐因此受限。且民間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若明年出口成長趨緩,同樣會制約民間投資成長。

臺灣爲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動能與企業投資意願深受國際風險影響,倘若明年外需動能減緩,政府最佳對策是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例如擴大公共建設,來激勵內需。也就是說,明年臺灣最大的威脅可能不是物價,而是經濟成長,且要救經濟必須「由內而爲」,外需的力道可能不如民間投資和消費,在這種情況下,採取持續升息措施,對央行顯然不是好選項。

美國因爲通膨高漲,採取急速且偏激的緊縮政策有其不得已之處,加上身爲大型經濟,美國如果發現「過頭」時,隨時有急轉彎的權力,但臺灣沒有任性的本錢,央行貨幣政策更須三思而後行,依臺灣經濟、物價拿捏好合理尺度,絕對不能只是照歐美央行的步調複製貼上,否則恐釀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