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命運與共)
6月5日,在安徽省蕪湖市的繁昌慢谷騎行步道上,騎行愛好者參加晨騎活動,迎接世界環境日的到來。 肖本祥攝(人民視覺)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爲“生態系統恢復”,聚焦“恢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6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舉辦,強調世界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環境相關條約義務,爲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自然的恢復對於地球和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
從平原到山川,從池塘到大海,生態系統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的恢復對於地球和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指出。
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世界上每年有900萬人因與污染有關的疾病過早死亡……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和迫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國際社會加強行動,應對全球性環境挑戰:“唯一的答案是可持續發展,它能改善人類和地球的福祉。”
在世界環境日當天,聯合國“2021―2030年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正式拉開序幕。這項長達10年的倡議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推進,旨在調動全球力量,遏制和扭轉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助力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英厄・安諾生和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日前發佈的報告《修復的一代:爲人類、自然和氣候修復生態環境》引言中表示,生態環境的退化已經影響到約32億人的福祉,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40%。每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損失比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10%還要多。預計到2030年,全球陸地系統恢復的成本每年將高達2000億美元。扭轉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將“帶來巨大的收穫”,據測算,投入生態恢復的每1美元都將創造30美元的經濟效益,而“全球生態恢復的工作需要每一個人的付出”。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成效顯著。
通過擴繁和遷地保護,我國目前向野外迴歸了206種瀕危植物,其中112種爲中國特有種;建立約200處植物園,系統收集保存蘭科植物、蘇鐵、木蘭等瀕危植物種質資源,一些極小種羣野生植物初步擺脫了滅絕風險;海南長臂猿數量從僅存兩羣不足10只,增長到5羣33只;朱�q從發現時的7只,恢復到5000餘隻;藏羚羊從幾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隻……
“十三五”期間,環境空氣達標城市數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持續提升,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持續提升……在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強調:“自然遭到系統性破壞,人類生存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中國當前正在積極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並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坦桑尼亞《衛報》國際版主編本傑明・麥格納如此評價:“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這樣的決心和毅力,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表率作用。”
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高級研究員斯特凡・特普弗表示:“從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污染物排放治理以及能源結構等方面來說,中國加大對環境保護以及碳減排的投入,將給全世界帶來深遠影響。”
“中國理念將有力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
“作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主席指出,“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但是,我堅信,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
在風景秀麗的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列車在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標準軌鐵路上飛馳,大象、長頸鹿等動物悠然地從橋樑式動物通道下通過。在匈牙利考波什堡,由中國企業投資興建的光伏電站項目正式投運,爲當地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改善能源結構提供助力……
截至2020年底,中國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生態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與60多個國家、國際及地區組織簽署約150項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既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也是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的行動派。從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實施,到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從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到將綠色發展合作計劃納入中非“八大行動”,從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到即將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中國用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向世界分享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發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約。
斐濟南太平洋大學學者卡什米爾・馬昆感慨:“與中國一道加強南南合作使太平洋島國受益匪淺,中國的相關應對經驗已通過區域與全球性合作平臺被許多發展中國家共享。”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愛德華多・雷加拉多表示,各國需要推動全球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中國理念將有力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評價:“中國無疑是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