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自動駕駛新專利曝光!OPPO也要造車了?

手機廠商跨界造車,正在成爲一個新看點。

1月26日,國內手機制造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OPPO)的四件自動駕駛專利曝光,繼蘋果華爲中興等手機廠商紛紛跨界入局智能汽車領域之後,這不禁給人帶來新的想象。

“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智能汽車的新技術已經成爲行業發展趨勢和熱點,也是新的利潤增長點,智能手機互聯網企業有良好的技術‘基因’,其開發相關新技術並不意外。”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管OPPO是否入局造車領域,更多相關新技術的涌現客觀上都有助於推動智能汽車的發展。

“汽車專利”=造車?

此次OPPO的四件自動駕駛專利中,包括防撞提醒、車輛控制、車輛定位測距方式等。

其中,根據其專利權利申請摘要可見,防撞提醒的專利可以實現在夜晚、大霧、暴雨、無路燈等惡劣天氣條件下,在兩車距離較近時對駕駛員進行提醒,從而避免事故,保證安全。車輛控制的專利可以無需用戶走進車內,就可以實現對車輛的控制,既簡化操作,又改善了用戶體驗,而且信息不易泄露,提高了數據安全性。車輛定位專利針對目前定位精度不高的問題,可以實現較高精度的定位。測距方式專利是使用攝像頭及光源、分束器等電子設備,可以更好地在自動駕駛中進行距離測量。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截至2020年12月31日,OPPO在全球的專利申請量超過57000件,專利授權量超過了24000件。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51000件,佔比89%,其中已有涉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通信、感知、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專利儲備。

由此可見,OPPO在近年來的技術研發上,一直在向智能汽車領域延伸。2020年12月,OPPO就與理想汽車共同宣佈雙方進行合作,爲理想ONE車型提供車機互聯繫統。今年1月25日,OPPO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創新中心,主要研發顯示屏相關技術,這些技術既可以用於手機屏幕,也可以用於智能座艙的顯示屏。

“有專利與造車之間並不能劃等號。”華泰證券分析師松林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認爲,至於OPPO會不會造車,其至今並沒有公開明確,也不好妄加揣測。畢竟,造車比造手機需要的技術等條件更復雜。但是,有可能的是,OPPO像華爲等同行一樣入局汽車零部件做增量供應商,因爲隨着智能汽車的發展,與智能手機之間相通、或關聯度較高的技術越來越多。

其實,對於是否入局造車,OPP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明永在2019年末就曾公開表示:“OPPO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做汽車,二是做汽車,並只做自己擅長做的和能做的,而不是我們親自去打造一輛汽車。”但是,他強調:“如果未來十年汽車行業都做不好汽車,OPPO可能會做汽車,但目前來看還沒有這個可能。”

“跨界造車”成敏感詞?

OPPO的自動駕駛專利甫一曝光,就引發了業內對其是否要造車的熱議。“對跨界造車的敏感,是因爲智能汽車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技術,以及融資、市場等方面本身就是熱點話題較爲集中的領域。”招商證券分析師馬宏圖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而且智能汽車、智能手機如今與人們的生活關聯度較高,其一舉一動甚至雙方合作都會引發較爲廣泛的關注。

事實上,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近年來跨界入局智能汽車領域已不鮮見。

近來手機制造商蘋果跨界造車,受到高度關注。其實,蘋果從2014年就開始建立名爲“泰坦”的自動駕駛項目團隊進行技術研發,是進入自動駕駛領域最早的一批科技公司之一,甚至比2016年才從谷歌獨立出來的Waymo還要早。直到2017年,蘋果在加州拿到了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許可證,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才公開承認該項目的存在。而且,在聘用了具有特斯拉、通用、福特等車企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之後,蘋果於近日發佈了300多個與汽車相關的招聘職位,包括電池電源管理、道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人員,並公佈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渲染設計圖,這也意味着蘋果造車已步入了實質性階段。

在國內,華爲同樣是“先手機、後汽車”的。早在2012年,華爲就與東風汽車開始共同研發車載系統;2013年,華爲成立“車聯網業務部”,正式進軍車聯網。2014年起,華爲先後與東風、上汽、大衆、PSA、豐田、大陸、奧迪等整車企業,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領域展開合作。2020年8月,華爲主營範圍正式增加汽車零部件業務。而此時,華爲已經推出了MDC600自動駕駛平臺、5G智能網聯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並聲稱研發領域涵蓋“除了車體、座椅和四個輪子”之外的一切,並強調“華爲不造車,但要幫助車企造好車。”

國內另一家手機巨頭中興,也盯上了智能汽車。2016年,其子公司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研發智能汽車系統並製造智能客車;而2014年成立的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則主要研發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及汽車無線充電技術。

此外,互聯網跨界造車者也有不少。阿里與上汽聯合成立“智己汽車”公司,發力智能電動汽車;百度與吉利合作成立智能汽車公司;富士康也與吉利合作成立智能汽車代工公司……“智能化時代的產業、資金融合都是建立在技術之上的,汽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馬宏圖認爲,隨着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這樣的現象將越來越多。

“融合發展”能否成主流?

手機制造商、互聯網企業跨界入局智能汽車,是否能實現“融合發展”,成爲一種新的主流趨勢呢?對此,業內有不同的看法。

“只能主抓一個領域,或堅守手機,或轉向汽車,兩者很難融合在一起。”馬宏圖表示,企業的目標是獲取更高的剩餘價值,如果手機企業在智能汽車領域獲得成功,則極有可能放棄原有業務,全力投入汽車業務之中。無論從技術或資金上看,專注於一個領域也有利於更好地做好主業,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融合發展並非不可能。”彭松林則認爲,隨着智能汽車的發展,汽車上的智能化、網聯化、5G通信、以及視頻與雷達感知、紅外測距等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企業、智能手機企業在這些技術上比傳統汽車企業有更多優勢,融合發展並非沒有可能,只要資金、條件允許,技術實力具備,無論是智能手機企業還是互聯網、甚至其他行業企業都可以嘗試進軍智能汽車領域。“多方面的技術力量向一個領域集中,從智能汽車行業看,並非不是一件好事。”他強調。

其實,無論是單一目標、還是一家企業向多領域發展,都有成功與失敗的先例。“客觀而言,這要看企業的具體情況,主要是技術實力、資金實力和戰略規劃能力及落實能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時蔚然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