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衆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生活化。

服飾伴隨着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着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

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飾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載文明的藝術品,以服飾入題,既走近傳統,又面向未來。”在節目中李思思的講述和導覽如“穿針引線”般把對傳統服飾的回顧與今天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觀衆跟隨着李思思的“穿引”,走進歷史,再回到生活,從而激發思考,尋找美的創造源泉。

“這次策劃《衣尚中國》,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從審美入手來規劃節目內容主題的方案,希望能通過中國服飾來探尋服飾背後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節目研發、總導演湯浩說。

年輕化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化節目樣態創新的邏輯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文化節目,將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的話語方式呈現出來,獲得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更多掌聲:《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中國人記憶詩詞名篇的文化習慣,選擇以比賽競技爲看點;《朗讀者》看到了文學經典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憑藉“朗讀+故事”打動人心;《見字如面》注意到書信作爲個體交流的獨特性,以類似話劇的現場演繹強調了戲劇性;而《國家寶藏》《衣尚中國》以高度凝練的短劇對國寶、服飾等歷史元素進行場景化呈現,提純出一個個意蘊無窮的歷史時刻。

與此同時,在節目不斷更迭升級的過程中,節目創作團隊也在摸索更加個性化的創新表達。如《朗讀者》第三季上線前推出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不僅打造了多元場景空間,增強與歷史元素的互動,還邀請了20所高校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爲故宮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爲了闡釋服飾文化,《衣尚中國》不僅採用歌、舞、劇等常見的文藝樣式,還將街舞、說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應用到中華服飾的表達之中。

越來越多的新鮮玩法正在打破時間、空間和藝術領域的限制,“文化+科技”“藝術+科技”等手段的創造性轉化,將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傳遞給觀衆。

編織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家國情懷

《國家寶藏》讓觀衆重新燃起對中國文物的崇敬與熱愛,將中國人的匠心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描繪出以中國傳統爲亮點的大國氣象;《中國詩詞大會》更是雕琢出個體對於中國文化的美學認知,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香文化潤澤生活,蔚然成風;《衣尚中國》則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從自身出發,從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等視角,綜合解構服飾文化,鏈接百年經典與時尚潮流,再度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每逢佳節,人們身着盛裝、置辦盛宴,無不寄託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衣尚中國》“節慶之美”中,嘉賓們通過對漢族、彝族等民族在傳統節日着裝的深入講解,讓觀衆見識到不同地區多樣的民風民俗,既爲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臺,更是爲天南地北的中國人打開了共同的文化記憶之門。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啓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文藝創作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爲根,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符合時代的文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