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灣填鴨式教育遇到西方啓發式教育

▲這「本」圖文並茂的碩士論文,被選入學校當年的春季展覽。(網友/吳居叡提供)

吳居叡

該說幸還是不幸?身爲七年級前段班的筆者,在臺灣小學高中求學的階段中,所接觸的都還是國立編譯館的統一式教科書。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既沒能搭上教育改革的頭班車,卻也無法脫離身爲七年級生草莓族的原罪。我們就身處在這樣一個不上不下的年代。

從小就不太是個乖學生的我,上課總是喜歡發問。在老師眼中,我從來就不是會在講臺底下安安靜靜、手放後面坐着的乖寶寶。不過幸好唸書擋子事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困擾,我也就這麼一路經過高中聯考、申請入學進入了臺北某私立大學英文系

拜英文系開放、自由的學風影響,在大學時代接觸了來自歐美文化洗禮。着重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風氣,和以往只要把書念好、把試考好的教育理念有着相當大出入。正因爲有了大學四年的洗禮,當2008年我赴美攻讀碩士時,我可以很快的習慣美國生活步調以及學校的教學模式

不過上述的情形,對於我的朋友M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從小學直至大學,M從未離開過臺灣中部家鄉。就連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離家騎車不過15分鐘的距離。離家,甚至是漂洋過海,對於M來說是一場極大的考驗和Culture Shock。首先,光是要較爲保守的M父、M母同意讓孩子放棄原有的約聘公職出國唸書,就費了好大一番工夫。畢竟公職在上一代的觀念當中,可是摔不破的鐵飯碗

到了美國,舉凡食、衣、住、行皆和臺灣大不相同。食:美國畢竟不像臺灣,隨處可見小吃。縱使有中國城,口味還是不如臺灣來的習慣;衣:東方人身形較美國人來的矮小,許多衣服設計皆是以美國人的身型爲主,M雖然不算特別矮小,但還是難在美國找到適合的衣服尺寸;住:美國大都市房租高得嚇人,唯一省錢方式就是和同學一起合租。要合租,就得有心理準備面對生活習慣大不相同的室友們;行:貴!一上公車就是2塊錢美金(60多塊臺幣)起跳。至於計程車,咱們就甭提了吧!

除了食、衣、住、行之外,M還得要適應美國的教學方法:因爲就讀的是藝術學院,注重啓發、想法、創意。藝術學院裡面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有想法,並且在道理上說得通,皆可以是答案。這對於早已習慣於權威教條考試文化以及標準答案的M來說,美國藝術學院的一切簡直就是違反他既有的認知。

當然,這樣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我朋友M身上,也發生在同樣來自臺灣的同學身上。這裡不是考試拿滿分,學期末你就有個A。教授們更注重的是課堂表現。然而常常在課堂上見到的是:歐美同學們和老師對答如流,一來一往之間充分地達到訊息的交流與傳遞。但是許多臺灣學生喜歡挑選離教授較遠的位置,當教授提問題時總是低頭不語。或許是語言隔閡,不過我想更多的是文化和教育方式上的差異。臺灣學生習慣於接收資訊,而放棄了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同時也會認爲課本上所說的就是正確答案,只要熟讀了課本,考試拿滿分就能順利畢業。殊不知課堂中與教授以及其他學生的知識傳遞,遠比課本中的死知識來的更重要。

M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逐漸習慣啓發式的西方教育。剛開始M還會納悶爲何考試總是比較高分的他,往往學期成績輸給了上課踊躍發言並參與討論的其他同學?直到後來,我的朋友M逐漸瞭解到,考試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生活當中的體驗和課堂上的言之有物比 「分數」來的更重要。

有想法,在西方教育體系當中,是最被推崇的一環。而臺灣的填鴨式教育,卻完全忽略這一項(至少在我成長的階段是這樣)。反正,我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吧!問那麼多幹嘛

除了啓發式教育外,理論與實務雙管齊下的教學也突顯西方教育注重實際操作的概念。美國許多大學、研究所和企業合作提供學生實習制度。然而實習可以作爲學分抵用, 許多學生當然是抓緊了這個一舉兩得的機會。畢業前的兩個相關產業實習經驗,讓M開始累積自己的人脈(Connection),更讓實習期間表現不俗的M畢業後在美找到工作。當然,履歷上豐富的學經歷也是關鍵推手。

終於,來到了畢業前夕,當M完成他的論文時,那看來就是一份經過設計、包裝,並且內容詳實豐富的論文。我知道他受到了西方啓發式教育的「啓發」,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將想法落實在這份論文上。而這「本」圖文並茂的碩士論文,也被選入學校當年的春季展覽。

兩年多的啓發式教育洗禮,着實爲朋友 M帶來不小的衝擊。問起M畢業後的發展,僅一年多的時間,M如今已是某跨國企業的主管。回憶起那段在美求學的日子,M說若不是有這樣啓發式的教學以及自己積極地參與,也不會有今日可以獨當一面的他。

●作者吳居叡,來自臺灣,2008年赴美攻讀碩士,目前旅居上海,汽車信息工程師。個人部落格:ghisland.com。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