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留英碩士回家炒花生 翻炒一千次的辛苦與幸福

文/鬱倫

今年返回花蓮鳳林老家傳承婆婆的「花生手藝已滿三年,這期間,很多來家裡拜訪的親朋好友,總是很羨慕我們在鄉下愜意滿足的生活,卻也往往驚訝地問:「你們夫婦倆都是留英碩士,怎麼會放棄臺北工作回來炒花生呢?」其實不只炒花生,包括:農事、農產、料理…我什麼都想學,辛苦一點沒關係,鄉下阿婆嬸嬸們知道我很貪心,每個人都急着傳授手藝給我,婆婆笑說:「我媳婦做到快要彎腰了,你們不要一直教她啦,她學不完啦。」是啊,炒花生真是一件非常辛勞的事,坐在小板凳,一整天彎着腰,即使是年輕人,也是累得站不起來,但我就是想把所有屬於在地的美好統統學起來。

炒花生時,我得雙手並用,左右開弓,右手累了換左手炒,一鍋的花生大約翻炒1000次才大功告成,看到消費者開心、涮嘴,一切都值得。鳳林的花生不大,卻很飽滿,奶味濃,甜度佳,非常好吃,我心想:「一定要學會剝、挑、炒、篩的技術,繼續把這個自家味傳承下去。」

▲樑鬱倫講話嬌滴滴,但炒起花生,架勢十足,其實早期常常燙傷雙手,汗扣扣滴,非常辛苦啊。(圖/取自「美好花生」臉書)其實,我和順龍婚後第一個選擇題便是在「雖然在臺北工作生活,假日卻老想回家鄉多陪陪父母」以及「想把握機會把婆婆炒花生的手藝學起來」這兩個很簡單的想法激起些興致。我們開始認真做評估,每天都在思考:傳統炒花生的小生意可以怎麼做呢?我們是否能善用在工作職場上的專業來爲傳統小生意帶來不一樣的面貌?談着談着,每天都有靈機一動的趣味點,並激起我們更想趁着壯年返鄉投入的動力。

就這樣,抱着沒有不成功,只有不努力的心態,回到家鄉認真與婆婆學起了炒花生。也開始到農地瞭解花生,我的好朋友都是70多歲的老農民。

返鄉後的生活,剛開始從起居、三餐、休閒到工作型態都需要調適,鄉下工作多是大量勞動,問我炒花生辛苦嗎?辛苦。但是總能在生活中找到許多調整與平衡。但當所有原本不熟悉的環境與工作一旦上了軌道,就可以漸漸轉換出趣味來。

比如說跟着婆婆去種菜光是四季該種什麼蔬菜?該怎麼照顧?哇,許多學問!或者跟着婆婆學習製作傳統年節點心,清明節包草仔粿,端午節綁肉糉,冬至元宵搓湯圓等等,你可以當成工作,也可以是生活,更可以當成休閒!很多人還要專程來打工換宿或是付費體驗,「怎麼我們就是比別人幸福?」我總是這樣想,只要把握機會跟着生命經驗豐富的長輩們動手做,收穫最多的準是自己!

人家問我:「怎麼會放棄臺北這麼好的工作機會回來鄉下呢?」換個角度想,我們不但沒有放棄,還做了更好的轉換,將鄉間生活的種種關注透過網路影像與文字傳遞給更多朋友認識,這是我的功課,也是我的學習,比起都會物質豐富與喧譁熱鬧的環境,鄉下的真誠簡單,是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些唾手可得的生命經驗,在都會是沒有機會領教的。

▲最近還跟着婆婆公公去山上摘柚子,回家可以學到好多農業知識,樑鬱倫覺得比別人都幸福。(圖/取自「美好花生」臉書)這發現讓我們感觸良多,回想起來,若不是曾經到國外唸書所接受的異國文化刺激,或許返鄉傳承的種種思考也不會來的如此深切。當然也並非所有的返鄉都是承接傳統的學習,應當說是珍惜所擁有的,並且從變通中附予它這個世代的價值纔有傳承的意義,而這也正是我們對生活感知力的提升與迴應。

大家對返鄉的定義多半是從大都會回到小鄉鎮的生活,但臺灣是個小寶島,資訊與交通的傳遞速度縮短了城鄉距離,不論是返回哪個鄉,都要保有不斷學習與自我充實的慾望,找到認同返鄉的價值,並且身體力行去實踐,享受這其中所帶來的喜悅,那纔是最真切的生活。

▲鬱倫和阿龍是花蓮鳳林鄉里算是相當年輕的夫妻,每天一起吃三餐,平凡的幸福最珍貴。(圖/取自「美好花生」臉書)這麼問題中就有三個討論點很直得反推現在多數人的思考與價值觀。

選擇、放棄、留英碩士炒花生。

一. 爲什麼做了這樣的選擇?二. 爲什麼離開繁華的大臺北就叫做放棄?三. 炒花生=勞動工作,所以動筆桿碩士生炒花生就很突兀?

大部分的人都會質疑,比起都市,在鄉下到底有什麼好的工作機會與競爭能力呢?要不然父母怎會希望孩子都往大都市發展呢? 在現今多元化的社會中,已經不只三百六十五行了,很多存在於都會的新工作是進步和潮流的指標,但是也更因爲有舊時代角色的支撐,我們才能一直經驗着許多改變所累積在這塊土地上動人的丰韻。

▲用花布包着的「美好花生」是客家人的提親禮之一,非常喜氣,鬱倫和阿龍,加油。(圖/取自「美好花生」臉書)這幾年有非常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有親近土地的務農生活、或是虔心學習各行的傳統產業等等,但我想先提出一個問題,不論是不是返鄉,各行各業都有狀元,每個職業都有其專業與不爲人知的辛苦處,但是在這份工作中,你是否感到開心,專長是否得到發揮,是否從中獲得成就感?以及你對工作的定義是什麼?這份工作在生活中佔有多少份量?能爲自己的人生帶來什麼?在我們決定返鄉之前,走什麼樣的人生,便理所當然是一個選擇題。

作者樑鬱倫是倫敦格林威治大學藝術館理碩士,曾任富邦藝術基金會展覽組組長。樑鬱倫的先生是鍾順龍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像與傳達碩士,曾擔任攝影記者,目前是自由攝影與視覺藝術創作,夫妻倆平日經營自家的「美好花生」,最近則出版「自家味」一書。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基本工資月薪緩漲? 「只給茶葉蛋王如玄不爽

南韓現代汽車員工 平均年薪220萬臺幣

8月失業率居四小龍之首 青年失業率13.61%創兩年新高

年輕人投入意願低 月入逾8萬焊接工也大缺

貧族比去年多13萬人 政府有感嗎?

網評/不做好野人!玉米濃湯:其實回得去,慾望少一點就行了

年輕人待業率高  阿基師:快變乞丐還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