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十幾年 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Anita's Angle

常常有人問我,出國唸書到底有沒有意義?我不知道,我看過很多不學好的,但也看過很多獲益良多的,只能說因人而異。有人說出國是爲了學好英文,我絕對不同意,我看過太多出國多年英文卻爛得不得了的人;學好英文是靠決心跟努力,在哪並不重要,出國頂多是練習聽力腔調比較容易。

國外14年,我不覺得外國人本質上比我們厲害,但國外的歷史課是我覺得畢生致用的一堂課

國一我在臺灣上歷史課,段考、期末考頂多錯一、兩題,滿分也非難事;國二出國上歷史課,雖然因英文能力稍稍影響分數,但是拚個B+、A也還不成問題。國三準備升學考,歷史課成爲我的噩夢,怎麼念都頂多拿個C+,但是其他科目成績卻沒有變差。爲此,我跟歷史老師大吵一架,一度想放棄換課。

臺灣國高中歷史課考的是史實,多是選擇、填空題,我當初在國外全都申論題每題字數約250到1200不等,老師出題輕鬆改答案辛苦,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引發的嗎?」、「凡爾賽合約是否公平?」、「亨利八世是不是一個好國王?」;老師說我分數低並不是因爲史事記不清、或少寫,但是探討不夠;我心想都洋洋灑灑寫了上千字,你還嫌我沒探討?!!

我只好另外找了3個歷史老師幫我看文章,拜託他們一題一題解釋,發現他們要的答案,是探討一體兩面,而且要從多種層面切入--英法兩國想戰的意願不見得比希特勒低、美國加入世界大戰不一定有助戰爭結局日本購地保釣不完全有錯、抗漲對人民不見得好。

臺灣和許多亞洲國家,不論是人民、媒體、甚至政論節目,雖然有多方表達不同的意見,但是能夠吸收反對意見、申論探討的單一個人幾乎是沒有,一般民衆發表意見常常未經思考,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引導、鼓勵學生多元思考的方式並不多,教職人員也少有相關的經歷

閒暇之餘看過幾本「康熙大帝」、「明朝那些事兒」等系列歷史小說,即便是近代著作,不再執著於史料記載,但部分情節仍然過於主觀偏頗、缺乏探討。爲什麼美國、澳洲人可以向印第安人當地土着欣然道歉,但是二二八事件卻仍然年年吵?抗日情節還是鬧這麼大?

我想,如果臺灣人能修好「歷史申論」這門學分,可以化解許多勞資、貧富等對立情結,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而網路就是最佳的即時讀書會,好好利用討論、聆聽對方聲音,不要只會附和、爭論。

作者Anita,碩士金融業。本文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