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42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記“英雄之城英雄橋”

參考消息網10月25日報道(文/張建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每當這首廣爲傳唱的歌曲響起之時,很多人腦海中都能浮現出志願軍浩浩蕩蕩的跨江場景吉林省集安市(原遼東省輯安縣鴨綠江畔,有一座江橋和十餘座浮橋,它們在志願軍出兵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通道作用。“英雄之城英雄橋”凝聚着當地百姓爲志願軍順利開赴戰場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70年後,雖然很多浮橋已經消失在鴨綠江中,但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依舊巍然聳峙。這座橋,距集安市區約10公里,全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孔,橋體鋼架結構混凝土橋墩,在鐵路橋上方還建有鋼架花樑

莊嚴的口岸國門與整齊的鐵路軌道旁,仍保留着飛機掃射留下彈孔碉堡。這座橋連同口岸國門和周邊的附屬建築,成爲集安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能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景點工作人員杜國魏介紹,雖然景點規模不大,但故事很多,尤其是這座橋在抗美援朝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連同集安市境內的那些臨時修建的鐵路便橋、浮橋,爲42萬志願軍順利跨江入朝作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座大橋是鐵路運輸志願軍的重要通道,當時是一主兩輔,即一條主鐵道、兩條輔道,一旦主道被炸燬,還有輔道可以使用。”集安市檔案局副局長德才說,這座橋在抗美援朝期間被稱爲“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即使遭遇炸損,也能通過軍民聯合作業儘快修好。這對支援前線作戰意義重大,很多重型裝備和傷員都從這裡經過。

據介紹,在鐵道搶修、浮橋架設船隻運輸、傷員救護等支前任務中,當時的輯安百姓有錢的出錢、有力出力,使這座抗美援朝前沿縣城成爲有力的後方保障。

佟德才介紹,戰爭初期,輯安的江橋頂着敵人的狂轟濫炸始終屹立不倒,不僅在大部隊開拔前期就成爲先遣部隊的重要通道,還在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遭到猛烈轟炸後,成爲多個主力部隊過江通道,爲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走在橋上橋頭的碉堡上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痕跡依稀可辨。這座矗立於國門附近的橋頭碉堡,名爲下解放橋頭堡,修建於中國東北淪陷時期,是日本爲掠奪物質資源、連通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陸路交通而修建的鐵路防禦設施

杜國魏說,碉堡始建於1938年,鋼筋水泥結構,共4層。“從外牆上可以看出,依舊有很多彈孔,很多都是當時抗美援朝期間敵軍掃射轟炸我大橋設施阻止志願軍出兵的證據。然而,敵人的瘋狂掃射,並沒有阻擋志願軍前進的步伐。”

目前,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已經被列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地中小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抗美援朝歷史,瞭解“英雄之城英雄橋”的過往。

資料圖片:吉林省集安市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及口岸。(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標題:從這裡,42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記“英雄之城英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