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從《大秦賦》到《跨過鴨綠江》
大陸中央電視臺在去年底,幾乎同時推出兩部年度大戲《大秦賦》與《跨過鴨綠江》,講述這兩段相隔近兩千兩百年的故事,卻巧妙的印證與今日中國處境具有高度的相似,頗收「以古喻今」之效,耐人尋味。
《大秦賦》是以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爲背景,那時大多數的君王都貪圖享受逸樂,但求保位爲滿足,唯有地處陝川的秦國曆代君王不以維持現狀爲滿足,胸懷一統天下的大志,並知勵精圖治的重要,最後終能在秦王嬴政的努力奮鬥下,先平息了內部反對勢力的叛亂,接着又不斷的用計化解了六國合縱抗秦的結盟,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中國大一統包括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制的統一等的大業,建立了強大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而《跨過鴨綠江》則是以發生在1950年6月的韓戰爲背景,戰爭的緣起固然是北韓發動,且初期勢如破竹,攻陷南韓首都漢城,但是在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參戰後,形勢逆轉,並越過北緯38度線北進,造成北韓首都平壤淪陷,聯合國軍直逼中、韓邊界的鴨綠江,嚴重威脅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迫使甫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共政權,在國內建設百廢待舉的困境下,爲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毅然決定派遣武器、裝備、後勤均遠不及聯合國軍的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加韓戰,與由16個國家組成的軍隊展開激戰,卻能迅速收復平壤,將聯合國軍一路打回38度線以南,並造成漢城的第二度淪陷。之後雙方部隊就在38度線附近對峙、拉鋸、談判,直到兩年後的1953年7月27日才簽署停戰協定,結束了美國立國以來第一次沒有打贏的戰爭,成爲美國軍方長期以來選擇忘記的不光榮戰爭,確是其來有自。
在看完這兩部製作嚴謹、耗費巨資拍攝的連續劇後,筆者有以下幾點感想與讀者分享。
一、《大秦賦》與《跨過鴨綠江》都是描述當年的當權者,在面對列國聯合對抗的壓力下,如何突破重圍,闖出一片天地與新局的故事,與今日中國大陸領導人的境遇極爲雷同。然而形勢雖然嚴峻,可是結果是大秦帝國的崛起與中國人民證明自己站起來了,不再受到歐美列強的霸凌欺負。無異對以美國爲首動不動就要脅制裁中國大陸的國家,予以當頭棒喝。
二、尤其是發生在70年前的韓戰,那是美國睥睨全球、獨霸世界的黃金時代,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五星上將,根本沒有將中國志願軍的實力放在眼裡,更一再高調揚言韓戰會在1950年聖誕節前結束。只是志願軍在惡劣的冰雪天候下,發揮艱苦卓絕的戰鬥力,在完全沒有空優掩護、強大火力的支援下,創造了屢戰屢勝的軍事奇蹟,讓美國政府度過了「最寒冷的冬天」,再度印證了驕兵必敗的歷史定律,也奠定了中國大陸在世界上躋身強國、大國地位的基礎,值得美國方纔就任的拜登新政府重溫這段失敗的慘痛教訓,做爲今後制定對華政策重要的依據與參考。
三、志願軍在韓戰的勝利,是以血肉之軀的人海戰術對付美國的火海戰術,自然犧牲慘重。不過,槍桿子出政權,不付出代價,又何以立足世界?如今的北京當局對這點應是瞭然於胸,要完成國家的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該付出多少犧牲與代價,也有清晰的一筆帳在心中。最重要的就是無論美國、臺灣與日本,都不可再犯誤判情勢的錯誤,以爲在美國的干預阻擋下,就能壓制大陸的崛起與不敢冒然發動武力統一兩岸的戰爭。須知當年的麥克阿瑟就一再向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中共絕對不敢出兵參與韓戰,纔得到允許可以打進北韓。而麥克阿瑟過於自信的誤判,卻導致美國深陷韓戰泥淖中,長達三年之久,最後還落得在劣勢下,簽署停戰協定的恥辱,打破了美國是打不倒軍事巨人的假象,令人不勝唏噓。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慎。」又曰:「上者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願《大秦賦》與《跨過鴨綠江》都對兩岸人民有所啓發,大陸不可輕言武力統一,臺灣也不可輕視大陸的必定崛起,畢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的願望,大勢所趨,何必螳臂當車,自取其辱、自討沒趣呢?(吳建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