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青春最閃亮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獲獎代表以行動回答時代之問——
這樣的青春最閃亮
編者按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回望黨的百年奮鬥史,我們黨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寄託深切期望、予以充分信任、給以親切關懷,多次就青年成才與培養作出重要指示,深深激勵與引領着廣大青年。
近日,第二十五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揭曉。我們特邀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的獲獎個人與集體代表講述奮鬥故事,共同求解時代之問:怎樣的青春最爲閃亮,怎樣的人生最有價值?在他們用行動寫下的答案裡,有更多奮鬥者的心聲與追求。
王雅麗在南樑革命紀念館爲學生們講述革命故事。光明圖片
【獲獎者講述】
自入伍以來,我在吉林省長春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干就是20年。我們大隊組建於1989年,是全國第一批組建的消防特勤隊伍,始終擔負着全省最艱鉅的急難險重的跨區域救援任務,而我也在這裡找到了人生價值,實現了青春夢想。
消防員總是與火情、災情和險情打交道,時刻面臨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只有平時多一份努力,練就過硬本領,戰時才能多一分勝算,救民於危難。
在建築坍塌事故現場,劉亮(右)帶隊營救被困人員。光明圖片
2016年3月31日,長春市某家居城突發火災,熊熊大火從副樓向主樓迅速蔓延,上億元裝潢材料危在旦夕。憑藉多年實戰經驗,我果斷將兩座樓之間的連廊作爲主攻方向,一面請示支隊調集鉤機破拆連廊,一面帶領攻堅組內攻堵截火勢。在火焰的炙烤下,溫度高達幾百度,我和戰友只能邊滅火邊往身上澆水降溫,經過6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成功堵截了火勢蔓延。大火撲滅後,多名業主緊緊握住我們的手不肯撒開,“我們全部家當都在裡面,這要是一把火燒光了,我們就沒法活了”。
2020年9月13日,受颱風疊加影響,吉林省德惠市飲馬河段潰堤,洪水肆虐,2個行政村被淹,部分來不及轉移的羣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接到救援命令後,我帶領特勤隊45人緊急出動,連夜入村開展人員搜救和轉移。由於潰堤導致斷電,所到之處一片漆黑,村民反覆提醒我們:“不能進去啊,這水可不知有多深。”但我們沒有退縮,大家牢牢地抓着橡皮舟的船周繩,試探着往裡走,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了救援任務。那時,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得把老百姓救出來!
堅守職責,初心不變。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願始終做一個護衛人民平安的人。我深知,水火圍困之時,消防員的一句“把手給我”,對於受災羣衆來說,就是這世上最踏實最溫暖的承諾。
講述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江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 楊 寧
十幾年前,我從偏遠小山村考上大學,一步踏進了“外面的世界”。2010年大學畢業後,我卻選擇了回鄉做“村官”。心裡的想法很簡單——有能力了,就該帶着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江門村的竹子漫山遍野,可上門的收購商卻總把價格壓得很低。看來,只坐着賣竹子是不行的,不如在竹子加工上闖出一條路。於是,我自掏腰包跑市場,引進技術搞加工,村民們的收入漸漸多起來了。
可種竹子的收益週期畢竟太長,想要快速穩健脫貧,還得找到“短平快”的好項目。2016年,我調研發現,江門村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品質格外好,便組織村裡的留守婦女成立了“苗阿嫂”種養專業互助小組。經過幾年發展,“苗阿嫂”的高山泉水西瓜從原來每畝地收益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3200多元,十多戶貧困戶因此脫貧。
我們苗族人喜歡吃糯米,紫黑香糯是族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獨特品種。我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種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稻米的兩倍,而且種養要求低,省心省力,還不容易長蟲。村民們被打動了。於是,2017年,我帶領全村60多戶農戶種下120多畝高山特色稻米,以苗族傳統的“稻+鴨+魚”共作的模式種植,每畝增收1500多元,大大激發了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
互聯網時代,怎麼才能讓大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出圈”,走向全國?我一直在琢磨。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微信朋友圈打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招牌,沒想到大獲關注。很快,我聯手縣裡其他6名大學生村官組建了融水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建立了網絡銷售點,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中心。我們的優質生態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出大山,銷往全國。2016年至今,中心已幫助農戶銷售了價值900多萬元的農產品。
今年2月,我有幸邁入人民大會堂,接過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心裡別提多振奮了。
一條條產業路闖出來,村民們跟着富起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將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奮進新時代,帶領鄉親們奔向鄉村振興,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講述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廠高級技師 何小虎
2010年,我以實操第一名的成績從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廠。工作十餘年來,我堅持下苦功夫、不斷磨礪技藝,一步步向着心裡的夢想邁進——做一名真正被國家需要的技能專家。
工作中的何小虎。馮春洋攝/光明圖片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我的工作就是對火箭“心臟”的“心臟”——發動機的渦輪泵和推力室相關零部組件進行機械加工,通過操控數控機牀,精確雕刻這些部件的每個部位。
航天產品,質量至上。一個小失誤就有可能導致大失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記得剛入職時,被譽爲“航天鑽頭”的全國勞動模範曹化橋師傅給我們上了第一堂課。曹師傅最拿手的是在直徑一尺多的部件上,鑽出2000多個不同角度、不同直徑的小孔,最小的孔直徑只有0.12毫米。他爲了保護視力,不影響型號產品加工生產,從來不看電視、不看手機、不看電腦,幾十年如一日。他身上展現的航天精神,讓我明白瞭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航天工匠。
要保證質量,唯有把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而這需要咬定目標不放鬆的“傻”勁和甘於吃苦的韌勁。爲了儘快提高本領,我邊學習邊實踐,在恩師董效文的言傳身教下,逐漸承擔起越來越多的關鍵零件生產任務。
作爲一線技能工人,我對“中國製造”與“中國智造”的差距有着切身體會。還記得2016年生產某發動機的噴注器架時,零件中有幾項基本尺寸爲3.5毫米、公差爲0.008毫米的深小軸,精度相當於頭髮絲的1/10,即使經驗豐富的師傅加工,合格率也只能保證20%。
我主動請纓,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半個多月查閱資料、試驗摸索,我提出了“設備熱穩定性”概念,即準確掌握機牀加工參數最理想的一兩個小時,抓住此時段進行超精密加工。這個建議被應用後,立刻顯出效果:加工出的產品達到了100%合格,加工效率提升了4倍,刀具損耗減少了80%。
現在,我已經是工廠的“老師傅”了,培養的徒弟也成了技術骨幹。多年的實幹讓我明白,給任務就是信任,有活幹就是鍛鍊。只有擁有不甘平庸、臻於至善的進取之心,不言付出、不求回報的淡泊之心,心無旁騖、心存敬畏的事業之心,才能讓青春在奉獻航天、逐夢太空中閃現更加耀眼的光芒。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蕾、任爽、周仕興、宋喜羣、俞海萍、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雯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舒克兢、張琳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0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