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學生吃上了自助餐

廣西柳州融水推行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

村小學生吃上了自助餐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

4塊錢能吃到什麼?

不過是一個麪包、幾個包子,但對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丹江中學的學生來說,卻可以吃到一頓豐盛的自助午餐白蘿蔔牛肉節瓜豬肉黃瓜豬肉、玉米粒肉末、素炒包菜、素炒小白菜、筒骨湯。

2008年,柳州在全國率先實行“免費午餐”;2011年底,融水作爲國家試點縣,在嚴格執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融水模式”。近年來,從實現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到食材統一配送、探索自助餐模式,融水縣不斷提升營養改善計劃實效。

營養餐“升級”自助餐,拒絕浪費成自覺

10月23日中午,丹江中學食堂內六菜一湯擺放整齊,儘管腳下的“一米線”已磨得斑駁,但學生們自己盛飯、盛菜,秩序井然。

兩年前,丹江中學在融水縣率先實行食堂自助餐模式。爲什麼要讓學生們吃自助餐?融水縣教育局副局長、丹江中學校長樑洲談起自己吃自助餐的經歷:“在店裡吃多少、拿多少,能不能借鑑一下,在學校裡也搞自助餐?”

彼時,學校食堂的剩飯菜一天能裝滿6個泔水桶。“我是農村人,小時候曬着太陽收穀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看到這麼多剩飯菜很心疼,總想着怎麼能解決這個問題。”樑洲說。

在學校推行自助餐,樑洲擔心兩個事情:一是能否維持秩序,二是飯菜是否還會大量浪費。因此,在推廣自助餐前,全校首先抓行爲規範。他撰寫了學生行爲管理規範,對食堂就餐提出的要求是“日三餐,要洗手,光盤底。就餐時,不掉飯,桌地淨”。

爲了讓學生有更多選擇,丹江中學營養餐的菜品數量由兩葷一素3個菜變爲四葷兩素共6個菜。經過測算,每名學生由平均3兩米飯減少至2.2兩,而總體的伙食費維持不變。

可選擇的菜品多了,浪費現象顯著減少。記者在丹江中學食堂碗筷回收區看到,幾乎每名學生都自覺“光盤”。

“浪費減少了10倍!”負責收拾剩飯菜的食堂阿姨馬翠羣最有發言權,她比畫着比她還高的泔水桶,“吃自助餐以前,每天都有這麼五六桶,拉都拉不動,現在一天一共纔不到一小桶。”

2017年起,融水縣自籌資金,讓縣城6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也吃上了營養餐,實現營養改善計劃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今年起,融水縣將營養餐的補助標準由國家統一的每生每天4元增至5元,增加的費用由市縣兩級承擔。這兩項舉措,融水縣近年來共投入約5500萬元。目前,全縣15所學校的營養餐升級成自助餐模式,受惠學生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37%。

融水縣東陽小學是融水縣最早參與自助餐模式的村小。“雖然說學生少,但一樣衆口難調,以前,有時候一餐飯後,4個泔水桶就都裝滿了。”校長藍正立說,爲了讓4元的營養餐全部吃進學生肚子裡,縣教育局規定,食堂所請的工友費、柴火費等一律從公用經費裡列支,但浪費現象卻令人心疼。

去年春天開始,東陽村小學100多名學生吃上了兩葷三素的自助午餐。新鮮的就餐方式受到學生歡迎。爲了減少浪費,學校想了一個又一個點子:由數學教師測算經費,每月保持動態平衡;嚴把食材驗收關,從源頭上確保食品安全;派食堂工友外出學習,提升廚藝;學校還成立了採購小組,根據就餐情況及時調整菜譜,例如多買孩子們喜歡吃的牛肉、鴨肉、白菜,少買孩子們不愛吃的茄子和冬瓜,儘量達到品種多樣,又符合膳食營養標準。

“現在,學校幾乎杜絕了浪費現象,學生們既懂得了用餐禮儀,也學會了等待和謙讓,養成了文明守紀行爲習慣,還體驗到了自主打飯的樂趣。”藍正立說。

食材統一配送,爲校園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週日是廣西禾美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每週最忙碌的一天。10月25日晚,公司配送車間內燈火通明,融水全縣近2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第二天的大部分食材,正在接受最後一道把關,即將由70輛專業低溫保鮮冷藏車配送至學校。

記者看到,配送到東陽村小學的食材有豬肉、白蘿蔔、黃瓜、雞蛋等,學校的訂單上還附有肉品品質檢驗報告單和蔬菜農殘檢測合格證。

下午7點,配送員莫文敏裝車完畢,啓程出發,他的副駕駛位置掛着30多把學校食堂的鑰匙,最遠的一所學校凌晨3點才能抵達。他的女兒在融水縣城北小學讀四年級,也吃上了自己公司配送的營養餐。“原材料我都見過,放心!”莫文敏說。

爲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隱患,自2015年開始,融水縣所有學校的食材由學校自由採購,轉變爲公司集中採購、統一配送。通過統一配送,明晰食材源頭和可追溯主體,規範了食材檢驗、貯存、運輸、加工等環節,確保對食材質量全程把關。

“我們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爲頭等大事來抓,爲學生提供最好的伙食,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禾美公司董事長杜正東介紹,公司自2015年起將業務重點放在了學校食材配送方面,建成食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配備了冷凍庫冷藏庫、分揀車間、產品質量檢測室等硬件設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質量管控體系。目前,該公司承擔着融水、三江等5個縣600多所學校共20多萬名學生的食材統一採購配送任務。

樑菊花已在融水縣四榮鄉中心小學食堂工作了7年,每週二她都會向禾美公司打電話預訂下週食堂所需的食材。“以前學校自己採購,沒有食品檢驗環節。實行統一配送後,所有食材都有檢驗,更安全,也更方便。”

與此同時,爲讓學生吃得更好、吃得均衡營養,做到規範管理,禾美公司配備了專門的營養師和廚藝總監,每週更換學校食堂菜譜,定期對食堂後廚進行培訓,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統一進行食堂後勤管理。

食育德育,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中午時分,融水縣苗家小鎮小學四年級學生榮國輝在食堂內自己盛了黃瓜炒肉、炒白菜、炒酸菜,吃得津津有味。食堂出口,五年級學生賈蒙軒眼睛盯緊每個同學的飯碗,不時攔住沒有“光盤”的同學。作爲衛生監督員,他的職責是“保證每個人吃完才能出門”。

苗家小鎮小學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學校,全校1410名學生大都是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90%是少數民族。實行自助餐僅一個月,效果出乎校長李玲鋒的預料。

“學生們之前沒有吃過自助餐,覺得很新奇,都自覺排隊,踐行‘光盤行動’,浪費大大減少。家長的反響也很好,說這種方式給孩子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李玲鋒說。

“節約用水一點一滴,珍惜糧食一顆一粒”“自覺遵守飯堂紀律,養成飲食衛生習慣”……在東陽村小學食堂外,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雖然沒吃過餐館裡的自助餐,但在東陽村小學讀六年級的李思庭卻對自助餐有自己的一番理解:“自助餐就是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費,要留給後面的同學吃。”

“平時在家吃飯,女兒還會教育我要節約糧食,這方面我要向女兒學習。”該校二年級學生周靈雁的媽媽廖木邊告訴記者。

“實行自助餐,不是僅把菜勺交給學生,裡面也蘊含着節約糧食、照顧他人等育人價值。”藍正立說,更重要的是,自助餐給了孩子們一些自由空間和選擇權利。在他看來,自助餐也是“自主餐”,表面上看是關注飲食,實質上是尊重獨立、培養獨立,讓學生感到自由又新鮮,所以受到孩子們的青睞。

藍正立記得,學校剛剛實行自助餐時,有些孩子不選素菜,專門選雞腿、排骨,隨着教育活動的深入,孩子們學會了葷素搭配,既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選擇,也明白了要考慮他人,從舌尖上“吃”出了好的行爲習慣和衛生習慣。“一年多來,從就餐秩序和不多的剩飯菜可見,這種就餐方式已經培養了學生‘餐廳裡的教養’。”

“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學校在提升學生素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李玲鋒說,以食育促進德育,通過用餐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習慣,學會做人,讓每個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這一點促使她“不僅把這件事做了,還要做得更好”。(記者 王家源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