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

1912年,陳鶴琴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20年,陳鶴琴在妻子協助下將初生的兒子作爲觀察與實驗對象

1940年,陳鶴琴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

1961年,陳鶴琴在北京學習期間與孫輩合影(前排中爲本文作者)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爲人父,他的兒子出生後2秒就開始大哭,延續了10分鐘,以後就是間接地哭,45分鐘後哭聲停止,兒子連續打了6次呵欠,漸漸睡着了。10個小時後,這個新生的男孩流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泡尿……望着自己的“傑作”,初爲人父的陳鶴琴來不及興奮,他拿着照相機,鏡頭對着襁褓中已經熟睡的嬰兒連連拍照,然後用鋼筆在本子上記錄下嬰兒從出生時一刻起的每一個反應。在他的記錄中,兒子的哭聲停止後,大約是疲倦了,便開始打呵欠,一連數次。他輕輕地伸手接觸到兒子的身體……儘管時值嚴冬,窗外一片凋零,而陳鶴琴的心中卻是春光一片,幸福無比。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在中國尚無先例,他與新生兒子一道正在完成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實驗。他爲兒子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一鳴,不僅對於兒子寄予期望,同時預示着他的這項實驗將被載入史冊。

作爲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學教授,陳鶴琴對自己兒子成長髮育過程作了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並用文字和拍照詳細記錄下來。他天天親自給兒子洗澡。他的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成果”與實驗中心。他將觀察、實驗結果分類記載,文字和照片積累了十餘本。他的觀察與實驗工作,進行得既專心致志,又情趣盎然。他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與研究心得編成講義,在課堂上開設兒童心理學課程。有時,他還會將活潑可愛的兒子抱來課堂作示範,使單調的心理學課程生動有趣。

在中國,陳鶴琴是最早將觀察實驗方法運用於研究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之中的教育家。他所做文字、攝影記錄並闡明幼兒的動作、好奇心、模仿力、遊戲言語能力、記憶力、想象力和知識、能力、思維發展的特徵及其意義,作爲第一手資料,成爲他日後對兒童心理、兒童教育、兒童遊戲和玩具、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研究、論述的重要佐證。他的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評價:陶行知評價說:“陳先生得了這個實驗中心,於是可以把別人的學說在一鳴身上印證,自己的學說在一鳴身上歸納。”1925年,他的專著《兒童心理之研究》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著。

陳鶴琴的另一本傳世名作《家庭教育》是《兒童心理學研究》姊妹書,書中記載了陳鶴琴對於自己兒子一鳴和女兒秀霞進行教育的心得。他以自己的觀察、實驗結果和親身經歷、體會爲例,對兒童心理特點進行歸納,提出共計101條教導原則,。他主張,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生理與心理髮展規律才能取得成效;要教育好兒童,首先要學會怎樣做父母

他指出:“幼稚期(自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父母對小孩子有“從小教起”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責任。成年人不僅應該以身作則,還要爲兒童營造良好的環境,包括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閱讀的環境。

有一天,陳鶴琴看到有一個兒童總習慣於用左手寫字,老師要他改用右手寫,一直沒做到。陳鶴琴就對這個孩子說:“你會用左手寫字,大家都不及你,真了不起!但是大家能夠用右手寫字,而你不會,那你就不如人家了。假如你也會用右手寫,兩手都會寫,那你就是第一個大好佬了!”不久,這個孩子就會用右手寫字了。又有一次,一個青年請求陳鶴琴介紹做小學教師。陳鶴琴給了他一支鉛筆和一張紙,叫他寫下自己的姓名和履歷。這個青年剛拿起筆,習慣性地把鉛筆尖在舌頭上蘸蘸溼。陳鶴琴搖搖頭,他認爲,這樣不講衛生的習慣會將孩子帶壞的。

1923年,陳鶴琴在自己住宅的客廳裡開辦了一所實驗幼稚園,自己親任園長,聘請了2位教師,招收了12名兒童,開展兒童教育實驗。他有三大計劃:建築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他爲這所幼稚園起的名字——南京鼓樓幼稚園。

兩年後,新園舍落成。陳鶴琴和他的學生、助手張宗麟等一道開展幼稚園課程、教材、教學法、設備和兒童習慣培養等實驗。幼稚園附近的草地、山坡和農村成爲兒童們歡樂的課堂,也是陳鶴琴、張宗麟等人開展新課程研究與試驗的“實驗室”。他們總結、整理的實驗成果,成爲若干年後我國首部《幼稚園課程暫行標準》中核心內容。當時,中國大多數幼稚園爲外國傳教士所辦;中國幼兒教育的三種大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使陶行知、陳鶴琴等新教育的倡導者們深有感慨。他們痛陳中國幼稚教育的封閉、停滯、落後現狀,大聲疾呼革除流弊,實行改革。將幼稚園課程逐漸從日本和歐美國家幼稚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造符合中國兒童特點和國情的教育和課程,是他們希望達到的目標。

1926年2月,陳鶴琴與張宗麟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提出適合中國國情和幼兒心理、教育原理、社會現狀的15條主張,成爲中國現代幼兒園教育的最早綱領與宣言。

陳鶴琴是中國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開創者,他被譽爲“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柯小衛撰文)

作者介紹:

柯小衛,1957年9月生,傳記文學作家。現爲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陳鶴琴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主要著作:長篇傳記《陳鶴琴傳》、《陳鶴琴畫傳》;文化叢書《當代北京餐飲史話》、《當代北京劇場、影院史話》、《當代北京環境衛生史話》等;發表過許多教育史與教育家研究方面文章。

同題問答:

本站教育:百年來中國稱得上“教育大師”的人並不多,請問怎樣的人可以稱爲“教育大師”?

柯小衛:我認爲,教育大師應是特定時期教育界標誌性人物,並應至少具備以下條件

1.高尚的人格與品德(包括“大愛”、無私、包容);

2.堅定的教育信仰(包括獻身精神);

3.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先進教育觀與鮮明、獨立的教育主張;

4.開明、進步的辦學理念、堅韌不拔的辦學歷程;

5.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求真、淵博的學識、務實的治學態度;

6.富於開創性、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7.成功的辦學實踐。

本站教育:陳鶴琴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理念是什麼?

柯小衛:“活教育”三大主張:(1)目的論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2)課程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3)方法論:做中學、做中礁、做中求進步。

核心理念:做現代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五項條件:

——要有健全的身體;

——要有建設和創造的能力;

——要有合作的態度;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世界的眼光。

本站教育:這些理念,對當今中國教育有怎樣的參照意義?

柯小衛:教育的根本是“做人”;“做人”培養得不好,教育也不會好;而“做現代人”需要有現代意識,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瞭解歷史進程和世界的發展潮流;具有做“現代中國人”的五項條件。

重視自然、社會對教育的影響與作用,使教育融於社會,內涵更豐富、意義更深刻,成爲傳承文化與精神的載體與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與廣泛的興趣,培養學生“手腦並用”能力。“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本站教育:您認爲,中國教育改革最應該關注什麼問題?

柯小衛:中國教育缺乏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教育觀指引,要按教育規律辦事,使教育更純粹,多一些“真誠”,少一些“銅鏽”。

要“以人爲本”。我認爲,中國教育改革應學習、借鑑“五四”以來,中國老一輩教育家在現代教育理論、辦學理念和教育實踐等方面的成果、經驗。現在的狀況,瞭解中國現代教育歷程和現代教育家的教育工作者越來越少了,如果這一課不能補上,中國的教育改革至少缺少了一部分依據,或許也不會真正成功。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國教育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

柯小衛:與世界進步教育潮流接軌、適應中國國情的;公平的;以人爲本;具有歷史聯繫與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所謂“厚德載物”; 與自然、社會融爲一體的;科學的、客觀的;培養思想能力與研究精神,激發創造熱情;倡導運動與藝術;培養現代公民,推進社會進步。

陳鶴琴簡介:

陳鶴琴(1892—1982),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浙江上虞縣人。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

陳鶴琴語錄:

1.  幼稚園這種教育機關,在中國本來是沒有的。現在我們既然來創辦這件事,就應當先自己問一問,用種什麼目標,怎樣的辦法。倘是一些主張都沒有,仍舊像中國初辦教育時候,今日抄襲日本,明日抄襲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麼好的教育來。

——《我們的主張》1927年

2. 兒童在沒有進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見習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後,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塊,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識習慣不好,那麼兒童在未進學校之前,無形之中早已養成不良的習慣,學校教育就算很好,也就收效甚微了。所以,講到兒童教育,根本上還是要從父母教育講起。

——《兒童教育的根本問題》1934年

3.我們每一個人要有做一座燈塔的信心,發放光明,照見自己的前途,同時又照耀他人,照耀社會,造成光明的世界。

——《在孤島上怎樣做個好青年》1938年

4.在兒童時期要有良好的開端。如外國一句諺語所說:“開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所以一個人應該從兒童時期就注意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行爲。我們必須教會兒童如何對待別人,這樣當他長大就能很自在地生活在變動的社會裡。

——《活教育》1947年

5.初生的小孩子在世界上,他的人生觀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爲我”,一類是“爲人”。這兩大類人生觀,決定了小孩子們一定的所作所爲。“爲我”的這些利己的人是向內的,利他的那些“爲人”的人是向外的。因爲他的利己,所以他的朋友不會多,也因爲他利己,所以他不滿足,於是悲觀;“爲人”的人卻不然,因爲他的爲人,所以他爲別人所愛,於是他有許多朋友,更因爲他是爲人,所以他知足,於是樂觀。

——《爲人的人生觀》1944年

6.現代中國人應具備的條件:

健康的身體;建設和創造的能力;合作的態度;服務的精神;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的目的論》1948年

7.你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你一定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初看看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仔細研究研究看,也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1948年

陳鶴琴年譜:

1892年

3月5日(農曆壬辰年二月初七)生於浙江上虞百官鎮茅家弄,6歲時喪父,賴以生計的雜貨店倒閉,依靠母親替人洗衣維持生活,受到母親關於孝順、友愛、忠信、勤奮的教誨。8歲入私塾學習舊學。二哥的英年早逝,使他痛感舊教育對人才的扼殺。

1906年

在姐夫資助下進入杭州蕙蘭中學(現杭州二中前身),學習勤奮,成績在學校中名列前茅;中學期間,樹立“無我”、“愛人”的人生觀。1910年冬,中學畢業。

1911年

秋,考入清華學堂,在校期間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創辦校役補習夜校和城府村義務小學,立下了“愛國愛人的堅強基礎”。

1914年

夏天,由清華畢業,赴美留學深造,同船者有陶行知。曾打算學醫,經反覆思考,決心學習教育:“我的志向是要爲人類服務,爲國家盡瘁”;“醫生是醫病的,我是要醫人的”;“我是喜歡兒童的,兒童也是喜歡我的”,遂確定了學習教育和爲教育事業獻身的志向。

抵美后,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奉求學原則“凡百事物都要知道,有一些事物要徹底知道”,三年中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培養研究的精神,“方法是秘訣,方法是鑰匙;得到了秘訣,得到了鑰匙,你就可以任意去開知識的寶庫了。”

1917年

夏天,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秋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深造,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受到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浸濡。冬天,隨孟祿去美國南方考察黑人教育,爲黑人在艱苦條件下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感染。同年,當選爲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會長。

1918年

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碩士學位,轉入心理學系,準備博士論文。正值“南高師”教務主任郭秉文在美國物色教員,應邀回國任教,於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

1919年

9月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任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授,與陶行知等人倡導學生自治。

1920年

春天,參加新教育共進社。12月26日,長子一鳴出生,在妻子配合下,將一鳴作爲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展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和文字、攝影記錄,長達808天,並作系統研究。

1921年

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投身新教育改革大潮。

1923年

秋天,在南京鼓樓自己住宅內開辦鼓樓幼稚園,試驗科學化、中國化的幼稚教育;

1925年

秋天,鼓樓幼稚園新園舍建成,定名爲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請助教張宗麟協助工作,全面開展實驗,被譽爲“中國的福祿培爾”。是年,姊妹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出版,成爲中國現代兒童教育開山之作。

1927年

2月,與陶行知、張宗麟一同發起中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團體——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幼稚教育》並任主編,發表《我們的主張》,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15條辦園主張。

3月,受邀擔任曉莊師範第二院(幼稚師範院)院長兼指導員;與張宗麟等一道創辦中國最早的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

6月,出任南京市教育局教育課課長,任職一年兩個月期間,大力推行行政學術化,推廣教育實驗區。

1928年

夏天,在收回教育主權聲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華人教育,任職期間開辦7所小學(附設幼稚園)、一所女子中學、4所工人夜校等。

1929年

7月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成爲當時國內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

1934年

7月至次年3月,前往歐洲考察教育,回國後介紹世界新教育發展趨勢和先進教育經驗。

1935年

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一文,呼籲全社會、全民族關心和教育兒童,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在戰爭來臨時,先救兒童。

1936年

響應“國難教育社”號召,發動募捐,推動“生活教育”、“國難教育”運動。

1937年

2月,代表中華慈幼會前往印尼爪哇出席國際聯盟遠東禁販婦孺大會。

8月,大批難民涌入租界,與上海各界知名人士一道投入救濟難民運動。次年初,擔任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會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與趙樸初、劉湛恩、陳望道等開展難民教育,在開辦難民、難童學校;創辦難民工廠,倡導生產自救;發起成立兒童保育會並任理事長;宣傳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1939年

因宣傳抗日被汪僞特務列入暗殺名單,被迫轉移,離開上海。

1940年

夏天,在江西泰和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範學校——江西省立幼師,擔任校長,帶領師生“闢荒山爲樂園”,提倡“手腦並用,文武合一”。

確定“活教育”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1941年

創辦《活教育》月刊

1944年

戰爭臨近,帶領師生轉移至贛州

1945年

因前方失守,贛州告急,帶領全校師生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向贛閩交界的廣昌轉移。大年初一,鼓勵師生“相依爲命,同甘共苦”。

9月,抗戰勝利後,應邀赴滬,負責接管外國人辦的學校。11月創辦上海市立幼稚師範學校(後改爲市立女子師範學校),培養優良師資,實驗及推行“活教育”,提出要求:鍛鍊強健身體;陶冶道德品格;培養民族文化;充實科學知識;養成勤勞習慣;啓發研究兒童教育之興趣;培養終身服務教育之精神。

1946年

與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籌辦社會大學。10月間,陳鶴琴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會。陶行知逝世後,陳鶴琴被推選爲育才學校顧問委員會主席、山海工學團校董會名譽董事長,與政府當局交涉並向社會募捐,將兩所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學校和團體遷來上海。

1948年

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前往布拉格參加國際兒童教育會議;會後前往美國考察特殊兒童教育,回國後在上海籌辦上海特殊兒童輔導院(現爲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院)。

1949年

5月,兩次被國民黨特務抓走,後經多位大學校長集體作保、營救獲釋。

8月,接受南京市軍管會之邀,擔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9月,作爲教育界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

1951年

春天,在批判《武訓傳》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陳鶴琴及“活教育”被錯誤批判。

6月,爲響應抗美援朝號召,與夫人一道送小女兒參軍。

1952年

12月,被任命爲南京師範學院首任院長,親自登臺講授《教育史》、《兒童心理學》等課程。

1956年

12月,在“向科學進軍”高潮中,作《從一個兒童的圖畫發展過程看兒童心理之研究》學術報告。

1958年

5月,在南師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拔白旗”運動中受到批判,年底黯然離開校長崗位。

1978年

10月,在全國心理學會上發言,提出“要加強兒童心理的研究,爲振興教育,適應新時期總任務需要服務。”

1979年

3月,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上,提出應全面、系統地整理與總結“五四”以來的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經驗;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總結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他當選爲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11月,在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爲名譽理事長。

1981年

爲“六一”國際兒童節題詞:“一切爲兒童,一切爲教育,一切爲四化”

1982年

3月,南京師範學院黨委正式爲陳鶴琴平反。

年底,陳鶴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覺敷等來探視時,他用顫抖的手寫下:“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12月30日

陳鶴琴與世長辭,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