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分手的情侶,100%都幹過這種事

女生如何證明我過得很好?男生如何向女朋友證明真心?

不知從何時起,製造儀式感成爲了一種用來驗證生活價值的方式。

情人節限定高端禮盒、INS風裝潢的房子、擺滿精美的食物、風景優美的度假村......隨手翻開社交平臺,都能發現這些東西總是頻繁地出現大家視野中。

這也讓我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95後女生在宿舍日子過成了詩,卻被室友爆出了照片背後的狼狽不堪。

而這樣追求所謂儀式感的“精緻女孩”,並非典型個例,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層層用心裝點、表演之後,最後留給自己的也許只剩疲憊與空虛

當儀式感淪爲形式感,當代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僞儀式感的“怪圈”。

僞儀式感,正在掏空這屆年輕人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因爲有了儀式感,原本沒有色彩文字變得鮮亮而有生氣,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瑣碎塵雜回首一看,原來那走過的一步一個腳印串成了人生的默片。

我們從不否認儀式感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但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儀式」和「形式」的區別。

儀式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強化共同價值,將共同的願景在特殊的場合凸顯出來,持續不斷的儀式增強了向心力,讓生活具有了階段性,不斷激勵人們爲共同的目標而奮鬥。而形式往往流於表面,只看事物的現象而不分析本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生活需要儀式感,但所謂的儀式感,並非是一場爲了迎合潮流風向或是滿足虛榮心而“精心排演的戲碼”。

隨波逐流追求“網紅款”,不爲喜歡只爲打卡拍照發朋友圈;週末午後在咖啡廳擺拍一本很有哲學意味文藝書籍,其實裡面的文字都沒看過;對視覺疲勞的特效大片並不感冒,卻依舊與閨蜜相約跟風進電影院看IMAX.......

忘記了快樂的本質,被物慾與虛榮支配的僞儀式感,早已侵蝕了無數人的日常生活。

世面領悟,卻揹負一大筆賬單;精緻沒享受,精緻窮卻壓一身,透支着現在,也望不到未來。

有了儀式感,親密關係就更好嗎?

單身人士被僞儀式感榨乾,有伴侶的人羣同樣也深陷僞儀式感的泥潭裡。

有女生喜歡男友陪着她過各種固定性節日,並設置了各種五花八門的紀念日,而且一定要精心挑選好的禮物,選一家很有feel的餐廳約會......

如此頻繁地刻意製造儀式感,讓另一半的心裡有苦難言。

本是爲了感情升溫而共度佳節,卻淪爲了一種情感的綁架與負擔。

於是對於不少人來說,情人節和520,也變味成了“史上最難送禮節”或者“如何在朋友圈秀最不一樣的恩愛”節日。

明明本來是愛的,卻丟掉了兩個人在一起的初心,逐漸被消磨得不想再愛了。

在當代兩性關係裡,許多人似乎都在無意識之間陷入了「用儀式感證明真心」的漩渦

節日和紀念日的意義,從來不在於禮物有多別緻多昂貴,紅包發得有多大,更不是爲了拍照、截圖曬給別人看,與之攀比,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愛與被愛,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

把生命中美好、快樂的事物展現出來,本身無可厚非。而發朋友圈記錄的意義,絕不是爲了泛泛之交的點贊數,而是儘可能地留住生活裡的美好,待有朝一日再翻起時,內心依然能涌出幸福與感動。

有些儀式沒能去做,不代表不重視。有些儀式完成了,也不代表生活就沒有遺憾。

叔本華說過,人生兩大苦,一是物質匱乏,二是精神空虛。

當一個人感到匱乏和空虛,就會對儀式感有謎一般的執着。他們熱衷於表面的形式,而容易忽略真正要在乎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他也許不會帶我去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爲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真正的儀式感從來都不是爲了博得別人的羨慕和讚賞,而是善於發現美好,把簡單細碎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讓平淡的日子開出花來。

正如《小王子》中的那句,“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