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蛋糕「前世」沒蜂蜜 像乾麪包

長崎蛋糕常被稱爲「蜂蜜蛋糕」,其實最早的長崎蛋糕只用麪粉雞蛋和糖製作,裡面並沒有蜂蜜。(圖/姚舜攝)

阿默蛋糕企業新創的「初心菓寮」,專賣的長崎蛋糕「加壽手以羅」,是用優質雞蛋、麪粉與7種糖調製蜜香糖漿製成。(圖/姚舜攝)

一如日本長崎蛋糕名店「福砂屋」,「初心菓寮」的長崎蛋糕亦有雙目糖的糖晶以增加口感。(圖/姚舜攝)

「初心菓寮」可讓客人免費試吃長崎蛋糕。(圖/姚舜攝)

位在臺北捷運文德站附近的「初心菓寮」,門市外觀店裝非常日本味。(圖/姚舜攝)

「蜂蜜蛋糕」在臺灣擁有廣大的粉絲,不少人更將這種長長的、糕體鵝黃色,上層有咖啡色餅皮的蛋糕和「長崎蛋糕」畫上等號。殊不知,最早的長崎蛋糕是完全不加蜂蜜的,而且這種蛋糕的「前世」,其實是口感有點像餅乾的乾硬麪包

爲了傳遞日本精緻美食文化的精神,以好吃的「起士蛋糕」和「千層蛋糕」崛起於市場,並以口碑行銷成功發展連鎖的Amo阿默蛋糕企業決定將經營觸角從洋菓子向和菓子延伸,並秉持「把簡單的事做到最好」的企業文化,在臺北內湖開設「初心菓寮」長崎蛋糕『Castella加壽手以羅』專賣店,客人除了可以買到完全不加油脂與蜂蜜依古法制作,且蛋糕底部還「暗藏埋伏」着雙目糖結晶的「長崎蛋糕」,更可以買到復刻長崎蛋糕「前世」,以細火慢烤出的「加壽手以羅壽久」(Rusk),是市場第一個同時販售長琦蛋糕「前世與今生」的和菓子專賣店。

長崎蛋糕又叫「卡斯提拉」,這是日本人根據「Castella」的讀音而來,而Castella則是伊比利半島上的古老王國。而關於長崎蛋糕的源起,有許多不同說法,惟根據日本人考據,最可信的說法是16世紀葡萄牙人學的。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其實很高,因爲位在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人作甜點都會大量使用雞蛋和糖,而長崎蛋糕最大的特色就是隻用麪粉、雞蛋、糖和水製作,完全不會用到油脂。

16世紀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從歐洲來到亞洲,當時正處於鎖國時代的日本,僅開放長崎爲對歐洲貿易的港口。葡萄牙傳教士來到了長崎將他們在船上吃的家常點心分送給當地居民。因爲好奇,日本人不禁問:「這是什麼?」,葡萄牙傳教人回答:「這是從Castella來的甜點」。於是,聽不懂葡萄牙文的日本人就將這種甜點稱爲「Castella卡斯提拉」,並一路傳流至今。

網路上不少文章談到長崎蛋糕的誕生,多隻談到「葡萄牙人教會了日本人做長崎蛋糕」,其實這隻對了一半,因爲今天的長崎蛋糕是日本人根據西班牙與葡萄牙傳教士帶到日本的家常點心改良而來,並非西班牙或葡萄牙人的原創。

根據日本飲食文化工作者考證,當年西班牙人從長崎帶進日本的甜點極可能是bizcocho,而葡萄牙傳教士帶來的則是Pao-de-lo 。那個年代,日本人尚未開始喝牛奶,也不太懂得欣當乳製品,偏偏當時很多洋菓子(即西點蛋糕)製作時都會加了牛奶,唯有bizcocho和Pao-de-lo只用麪粉、雞蛋和糖製作而未加牛奶,所以受到日本人喜愛。

不過,爲了航海方便保存,當時葡萄牙或西班牙水手或傳教士送給日本人吃的其實是被日本人稱爲「燒菓子」的餅乾或乾麪包。爲了改善口感,江戶時代有點心師父發明了一種烤箱專門烤制這種糕點,至此纔有了今日長崎蛋糕的形式。到了明治時代則又有廚師麥芽糖取代砂糖,使蛋糕吃來口感更滑順、溼潤。其後,又有和菓子師父在底部加了雙目糖,使長崎蛋糕吃來更有獨特口感。至於加蜂蜜或抹茶的長崎蛋糕,其實都是近代的事情了。

長崎蛋糕在日本發展歷史甚久,舉凡:「福砂屋」、「文明堂」或「鬆翁軒」等都是長崎蛋糕的百年名店。而AMO阿默蛋糕新創品牌「初心菓寮」賣的長崎蛋糕「加壽手以羅」,在日本老師指導研發下,就是不加油脂、不加蜂蜜,只用麪粉、特選優雞蛋,以及7種糖調製的蜜香糖漿製作,且底部有雙目糖的經典版長崎蛋糕,風味與口感非常類似「福砂屋」。至於「加壽手以羅壽久」則是將長崎蛋糕切成細長條狀,用細火慢烤、烤出酥、香、鬆、脆的口感,而這正是長崎蛋糕的「前世」滋味呢。

業已開賣的「初心菓寮」更採類似「微熱山丘服務模式,客人走入位在內湖捷運文德站的內湖門市,可以免費試吃並有奉茶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