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機器人銷量過萬 海底撈只給打40分

(原標題:獨家調查|餐飲機器銷量過萬,海底撈只給打40分)

海寧還有兩年到50歲,西安人,臉上很少有笑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打理的“唐韻秦風”餐館,4家關了3家,還在營業的一家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乳山路,“客流量恢復了七到八成”,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在“最後一塊陣地”,靳海寧做出了改變。

初露崢嶸

靳海寧租了一臺傳菜機器人,唱着歌傳菜的機器人讓他很滿意,一天可以工作18個小時,效率高,傳菜的數量頂得上1~1.5個勞動力,每個月租金只要1500元,一個傳菜員的月工資是4000元,機器人不僅便宜,出錯率也低。“關鍵是不怕累,不會找老闆埋怨發脾氣。生意如果好起來,我會再租一個,或者買下來”,靳海寧說。

豐茂烤串位於上海松江區門店內也有兩位機器人員工,這兩位員工不僅能完成日常的傳菜任務,能和顧客進行基本的溝通,還懂得在行進過程中避讓行人。“能讓機器乾的活我們儘量不讓人幹,有了機器之後我們不僅節省了一位員工的薪資,門店員工也能輕鬆一些。”豐茂烤串門店店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機器人不僅僅只能端盤子,在餐飲業的各個環節,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

盒馬的門店裡,有專門的機器人通道,顧客掃碼點單後,後臺會接收到顧客點菜信息,出菜後由小機器人順着專門的通道將菜品送到對應餐桌前。

麪點機器人項目現場,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其“麪館”就是一個方盒子,在加入麪粉和水等原料後,按動按鈕,幾秒鐘內,就可以做出麪條,然後邊上是電腦控制烹煮時間的機器,將麪條放入機器中,會自動煮麪,而湯底是統一標準化配送好的。理論上,一個這樣的方盒子,一個人操作即可,邊上放幾張桌椅,就可以做麪館。

海底撈這樣的全國連鎖餐飲企業也在砸重金試水智能化。

在北京海底撈中駿世界城智慧門店,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餐廳入口處即是封閉的玻璃展示區,展示區內設有3臺機器人手臂,背後是密密麻麻放滿各種菜品的貨架,接到指令後,機器手臂即從貨架上將對應的菜品取出,由員工將菜品直接傳出,或員工放到傳菜機器人上,由機器人傳到餐桌旁,由員工從傳菜機器人取到餐桌。整個餐廳除了正常看臺的服務員和發毛巾的阿姨,工作人員的數量會比正常門店少。

在智慧門店的後廚也是同樣的情況,火鍋店中配鍋是一件複雜的工作,往往需要多人配合,但在這家智慧門店,採用了智能配鍋機,鍋體從傳送帶經過,相對應的出料口就可以根據訂單自動放料,原本需要7~8人操作的放料區,如今2個人就可以完成。

海底撈首席信息官邵志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初做智慧餐廳最主要的考慮是從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同時實現降本增效和提升用戶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智能化設備的應用效果要好於預期。

在邵志東看來,餐飲業可以分成二個部分,在菜品上桌之前,屬於製造業的範疇,而菜品上桌後,則變成服務業,後者的智能化目前還很難見效,但前端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在工業領域都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智能化也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共在3家門店安裝了智慧機械臂,23家店採用了智能配鍋機,並在全球餐廳中使用了958臺傳菜機器人和385部小美電話機器人,其IKMS智能廚房管理系統和門店要貨系統也在不斷更新迭代,通過智能化一方面確保後廚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餐廳的運營效率。

除了送餐,還有機器人替代廚師進行炒菜或製作麪點等。“我們已經與一些餐廳合作,開發了炒菜機器人,即根據菜譜,切配好原材料,然後只要將原材料放入機器中,機器會根據設置好的程序進行烹飪,口感與人工烹飪的是基本無差別的。根據我們的估測,未來,廚師的需求會降低,由人工智能進行部分取代的可能很大。”華食智造創始人、蜀海供應鏈高級顧問張鴻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辰智科技《2020年中國餐飲大數據白皮書》認爲,數字化與科技運用是餐飲業未來發展趨勢。機器人送餐、機器人配菜在火鍋、快餐等餐飲領域已開始應用,也爲餐飲企業構建了一種新的場景和應用,進一步推動餐飲智能化的進程。

巨頭佈局

靳海寧租用的傳菜機器人來自於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擎朗科技”)。

第一財經記者從擎朗科技瞭解到,該公司餐飲機器人從2018年開始量產下線,目前產量已經能夠達到4萬臺,月營收達到千萬元以上。

同時投資擎朗科技的知名機構股東還有云啓資本雲啓資本從A輪就開始投資擎朗智能,並持續多輪加註。雲啓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說,彼時二胎剛剛開放,但生育率沒有明顯好轉,因此從宏觀趨勢來看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問題,機器人將會成爲勞動力的一個補充。“未來中國的藍領勞動力有多少,服務機器人的市場就有多大,他們是1:1的替換關係。”陳昱說。

在項目投後賦能過程中,雲啓資本率先考察了衆多賽道包括餐飲、酒店、醫院等,但最終幫擎朗智能把市場突破口鎖定在了餐飲行業,背後的邏輯並不複雜,餐飲是三個賽道中規模和市場最求最爲龐大的一個市場。具體而言,在大衆點評上有400萬個餐廳,服務機器人哪怕僅滲透10%,就可以擁有40萬個點位。中國星級酒店4萬家左右,三級醫院2500家,在數量級上和餐飲行業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餐飲機器人領域,另一頭部企業爲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普渡科技”),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來看餐廳機器人的滲透率僅爲千分之一,而理論上來看有60%的餐廳可以使用送餐機器人,行業擁有600倍的增長空間。

天眼查顯示,普渡科技實際控制人爲張濤,持股32.7%。2020年7月,普渡科技完成過億級別B輪融資,由美團獨家投資。

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龐大,《2020年中國餐飲大數據白皮書》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9年,餐飲行業快速發展,餐飲規模增長850多倍,至2019年已突破4萬億大關。

4萬億元的市場,行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即便是海底撈這樣的龍頭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也並不顯著。2019財年,海底撈收入266億元,佔整個市場的份額不到1%。

餐飲企業,特別是中餐企業,還有不少工序靠手工,標準化、機械化程度低,制約餐飲企業進一步發展做大。

一位讀過MBA的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餐飲圈子裡有一種“鶴立雞羣”的感覺,機會看上去遍地都是。

地產巨頭碧桂園看到了機會。

碧桂園旗下千璽集團已經推出了漢堡機器人、單臂煎炸機器人、小龍蝦機器人、粉面機器人等多款機器設備。

碧桂園的機器人產業佈局,不僅僅只是銷售機器人,還有着更大的野心。

消費者將來住在碧桂園的房子裡,樓下是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由碧桂園農業提供餐廳所需的食材,這樣的生態系統理論上可以打通。

千璽機器人集團副總經理肖然說,將來,希望每天有1億人吃上碧桂園餐飲機器人提供的餐食,如果每餐能賺1元錢的利潤,一年就是365億元的利潤。碧桂園把餐飲市場的智能化改造看成藍海市場來開拓。

今年以來,千璽集團推出的示範性機器人餐廳在順德、廣州、大連等地相繼開業,目前已有13家餐廳,計劃今年底將達到100家。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國內餐飲機器人的銷量近兩年在迅速增長,銷量已經過萬,擎朗科技、普渡科技各自計劃的年度機器人產量達到1.5萬~4萬臺。

捲土重來

餐飲機器人的前途看上去一片燦爛,與多年前的一股熱潮頗有相似之處。

大約十年前,哈爾濱、合肥等地都出現了機器人餐廳,吸引了衆多眼球,媒體爭相報道,幾年過後,這些餐廳歸於沉寂,甚至關門大吉

新一輪的餐飲機器人熱潮是否會重蹈覆轍,最終淪爲噱頭

對此,陳昱表示,雲啓資本在擎朗多輪持續加註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入做產業研究。從市場來看,如果單純只是噱頭,餐飲機器人的應用量級不會上來,可能只有幾十臺或幾百臺的量級,但目前餐飲機器人的銷量已經達到上萬臺,這意味着餐飲機器人是一個已經被驗證能夠規模化的商業模式。“當機器人的使用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達到某個拐點後,企業就有動力去使用機器人來降低成本,迴歸到本質而言依舊是勞動力成本問題。”陳昱說。

以海底撈應用最多的傳菜機器人來看,目前海底撈有多個品牌的傳菜機器人近1000臺。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按照市場價格,一般購買一臺傳菜機器人的價格從1萬多到3萬元不等,餐飲行業傳菜大多是計件工資,若以每盤菜0.5元計算,一天100盤菜,一年的費用1.5萬到1.6萬元,如果使用傳菜機器人1-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在唐韻秦風,傳菜機器人的傳感器佈置在天花板上,圍棋子大小的傳感器按照一定的形狀排列,與地面的機器人交互,不需要對餐廳進行電路改造。

機器人是標準化的產品銷售,工作人員只需要到餐廳花費半天時間建立地圖,進行簡單的培訓,產品就可以投入使用,不需要過多部署工作。這意味着餐飲機器人公司只要投入足夠多的銷售力量進行地推,就可以進行低成本複製,邊際效應明顯。

在邵志東看來,海底撈雖然是餐飲行業中最早嘗試智能化的企業,但在智能化應用上也還是剛剛開始,如果滿分是100的話,現在海底撈的智能程度只能是30-40分,依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嘗試。

第一財經調研發現,餐飲業的人工智能化正成爲一種趨勢,但目前還不夠成熟,無人餐廳或人工智能服務僅僅在少部分項目中進行。這裡涉及到技術成熟度和成本問題,至於炒菜機器人,則需要看其具體菜品,畢竟中餐的標準化是個挑戰,而機器人需要高度標準化和精準化的設置。此外,目前的市場推廣和消費者接受度還有待培養。就拿所謂的“無人面館”來看,就如同無人便利店一樣,說是“無人”,其實還是需要部分人工操作,而且只能做相對單一化的產品,難以多樣化運作。部分的“無人面館”、機器人咖啡店等都有關閉現象,因爲實體店經營必須要有優質商業位置和可持續運作能力,光是“無人”或機器人並不能解決整體的成本和利潤問題,商業還需迴歸本質。

(文內圖片由第一財經記者任玉明、胡軍華、樂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