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用“學霸宿舍”佳話暗示“讀研優於工作”

(原標題:不必用“學霸宿舍佳話暗示“讀研優於工作”)

段時間,關於“爲什麼會產生保研考研比工作更優秀的認知”的話題,在輿論場內引發討論。由頭是時有曝出的大學“學霸宿舍”、“全寢室成功保研或考研”的佳話。

最新例子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霸宿舍”8名女孩全保研。據媒體報道,該宿舍8名女孩剛入學時就曾約定“全寢保研”,如今,她們全都實現了目標

“優秀會傳染”、“顏值與實力並存”……伴隨8名女孩如願保研而來的,是公衆對她們的高度肯定。隨便搜下,類似的“最牛學霸宿舍全員考研成功”的新聞比比皆是。與“全部考研保研”綁定的“學霸寢室”,已成爲慣用榜樣塑造框架

針對這點,也有些人提出疑問,認爲這些情節確實勵志,刻苦用功去追求深造也值得學習,但總覺得這類敘事嵌入了“考研保研比工作更優秀”的價值暗示。

“讀研好還是工作好?”這類問題存在的本身,就體現出部分學生對保研、考研、出國、工作幾條道路的惶惑,以及對自身特質及目標適配性的半知不解。而“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優秀”這個幾成大衆共識的判斷背後,是中學強壓教育高校教育模式的對接斷裂、社會期望的規訓強化以及對獨立進入社會的畏懼。

首先是中學時代的“刷題”“填鴨”學習慣性在高校散養式教學場景下的突然剎車帶來的迷茫。

大學階段,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散養式”教學是常態,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會帶來最終績點上的巨大差異。對很多學生來說,社團活動、散漫生活的拉拽,讓自身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新的認知體系“發育遲緩”。

加之不少學院進行大類教育,學生處處鑿井卻都可能淺嘗輒止。最終回首,在自己所學的知識上沒有獲得感、沒有體系感,對自己的知識儲備產生懷疑和不自信,對於未來的職場生活充滿畏懼。“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優秀”成爲了逃避現實的選擇。

其次是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跟“學歷才叫人才”觀念的接駁,以及很多企業招聘學歷門檻的變化共同形成的外來壓力。以更好的大學碩士學位加持換取更好的未來發展籌碼,是很多家長的共同渴求。而當下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也在水漲船高。面對求職路上的這些尺標刻度,即便不少對畢業就業心懷嚮往的學生,也不得不縮回腳步重新打量自己的競爭籌碼。

於是外在的規範和勸誡逐漸內化爲自己的徘徊畏縮,大學生們最終陷入了對自己未來道路的糾結,也在心中建立起三六九等排序,“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優秀”成了外在評判尺度異化自我認知的體現。

此外,從小在家庭溫室般學習環境護佑下成長的大學生,對於需要自己獨立面對風險和挑戰的職場心懷畏懼。

在家能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象牙塔內的師生關係也相對更爲包容。可到了職場,這些就全變了。對部分大學生而言,進入職場意味着“寶寶的麥”會被關掉,成爲了必須獨立面對工作、對失誤必須擔責的個體。這種無支撐感、孤獨感、被摁在暴風雨下洗刷的恐懼,與他們習慣的溫馨家庭、溫和校園形成極大反差。於是,“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優秀”成了關乎自身舒適圈和安全感自保之策。

但保研考研,果真就比直接工作更好嗎?這注定沒有標準答案,因爲因人而異。

說到底,大學生進一步深造固然值得肯定,但相比最後迫於無奈的考研,不如在進入大學之初就建立良好的學習模式。這樣才能擁有紮實的知識體系和實操技能,選擇“讀研或是工作”也不必屈從於外部壓力,此後面對職場也不會再充滿畏懼。否則,指望考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是把問題向後拖延了兩年、三年而已。

選考研還是選工作?選擇之前要先“建設”自己,這或許纔是更好的答案。

謝樂滋中國人民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