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痞子英雄》導演蔡嶽勳、製片於小惠

《cue.電影生活志》

這是從2009年熱播電視劇衍生而出的龐大故事前傳、集資3.5億製作電影版首部曲,接續劇集中光明與黑暗二元論,進入電影后拉大格局,概念也從「對立」走向「融合」,這樣的思維不僅呼應他們「串連東亞」的市場觀,並且也在春節檔電影百家爭鳴之際,寬宏地期盼所有國片互相站臺宣傳,聯手讓力量加乘,戲裡精神與戲外態度一致。

訪問最後,素有銀色夫妻美名的他們,仍不免小曬一下恩愛

﹝cue.﹞:首先,這是一部開宗明義的「英雄電影」,請談談心目中英雄的樣子。

蔡嶽勳(以下簡稱蔡):我心裡的英雄有很多典型,非常勇敢、果決、豁出去、很有能耐的人,這種人在世界上不多,我覺得我父親也是一種,典型臺灣本土奮鬥起來的英雄。英雄不在意「犧牲」,不在意所謂的「小我」,比較重視態度、原則跟這個世界。

英雄多半辛苦,沒有那麼多安樂生活,比較悲劇色彩,好奇怪,爲什麼英雄不能快樂?《痞子英雄》講的是「二元對立」,從電視版就開始討論這件事情,「痞子」跟「英雄」這兩種個性都是人體內本來就存在的,勇氣跟恐懼其實是共存的,只是當你真的遇到事情,你是英雄的成分比較多?還是痞子的成分比較多?哪一個部分強?而且也不會一直都一樣,有些人一輩子懦弱,可是在重要的時候很勇敢;有些人英雄了一輩子,可是到了關鍵時刻卻突然退縮,每個人心裡都有了不起的英雄特質,只是有沒有發揮出來而已。

﹝cue.﹞:您從很年輕就接觸影視圈、當過演員拍電影這件事從何時開始出現在人生待辦事項中?如果這是目標的話,它如何一步步成形

蔡:我好像從小就決定要當電影導演,進電影圈當場記、副導的時候,正好是臺灣電影上一個世代最末期,當兵回來後再混個一兩年,電影就停滯了,進入了臺灣新浪潮時代,就是侯孝賢、楊德昌開始拍藝術電影的時候,那時電影工作就減少,志向還在電影,可是得維持生活,還是要有發展學習,所以慢慢轉入電視圈,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突然發現,應該要把電影人的驕傲給放下來,不能一味想說「你們電視要學我們電影」,很多人並沒有真的關心什麼是「電視」,所以我開始去了解電視的表演、角色,那對於我成爲導演、創作者,不管是電視或電影,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爲你學會怎麼跟觀衆溝通。

很多藝術電影是作者論,導演只需要瞭解自己創作的立場,但是我們偏向商業電影導向,希望瞭解觀衆的理解跟感受。我其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演員,真的是半路出家,不小心跑到那裡去的,也沒想說「那我不當導演,演戲就好」,或者「我演戲是爲了當導演」,不是,我就是認真當一個演員,這後來變成我很重要的元素跟材料,當我當導演的時候,我非常瞭解演員跟鏡頭之間的關係,我會懂得怎麼讓演員把最好的感覺拿到這個框框世界來。一直到我真的瞭解電視拍攝和導演說故事的方法,並且改變自己的節奏模式,到開始創造《痞子英雄》,很多人都問我「什麼時候想拍電影?」我說等我對這些東西都有點掌握,然後看到可以變成電影的題材我就會動手,它就是《痞子英雄首部曲》。

﹝cue.﹞:電視版的slogan說「最深的黑暗往往來自最光明的地方」,電影三部曲要傳達的概念是什麼?

小惠(以下簡稱於):首部曲在講「恐懼」,包括製作過程裡面,就是跟勇氣、信心賽跑,所有事情都是未知的,電視團隊第一次要拍電影,首先要找到很多跟我們不相同的人來共同創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融合」,我們生存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所有事情是對比的,如果世界上沒有好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壞人;如果你不曾富有,你不會知道貧窮。可是當兩個不同、相反的物質能夠融合、碰撞、接納,以及聯手的時候,它所能引發的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是超越二元的,這是電影裡一個很深的東西。

蔡:《痞子英雄》背後講的就是權力戰爭,我說「最深的黑暗往往來自最光明的地方」,因爲最可怕的罪惡,都是來自於最高權力者,而不是一般市井小民做得到的,市井小民了不起徒手殺人,可是真正的權力核心份子,他們一個決定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都消失,甚至要經歷幾十年的戰爭跟災禍。我們討論一個概念叫「正反物質」,正物質跟反物質遇上會產生巨大撞擊,過程叫「湮滅」,能產生大過核能150倍的力量,很多人想把它當作能源,也有人想拿來當破壞的力量,那是一體兩面的概念。

﹝cue.﹞:趙又廷已經憑電視版拿下金鐘影帝,觀衆還能在電影版裡看到他怎樣的進步?

蔡:他一直都很努力地在進步,跟拿不拿金鐘其實沒有關係,他是非常認真的人,在拿金鐘之前就是這樣,拿了之後也沒有改變,我也是出道頭一年,拍了兩部連續劇就拿獎,我跟他說我在頒完獎、慶完功的隔天就把獎丟開了,因爲那不能成爲你的包袱跟負擔。他在電影版裡面,仍舊非常認真去完成每個非常艱難的指令,他必須要自己飛車,甚至拍戲拍到變成甩尾王,從不會開車到完全練會,然後克服對高度的恐懼,在Bella Vita外面將近6層樓的高度做高空繩索、跳很可怕的橋…… *本文節錄自《cue.電影生活志》1月號,全文請見雜誌。

*官方部落格:http://cue353.pixnet.net/blog

採訪:孫志熙 攝影:kaki 文字協力謝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