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發表《小行星的故事》新書 收錄40顆小行星的命名故事

中央大學今天舉行《小行星故事新書發表會。(林志成攝)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從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後,到現在已發現800多顆,其中100多顆已完成命名。中央大學近日出版《小行星故事》新書,收錄了其中40顆小行星命名的故事,期讓更多人認識宇宙天文的奧秘,實踐人文關懷與永續發展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探索星空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中央大學1992年在國內首創天文研究所,1999年在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設立了鹿林天文臺,規模雖不大,但藉由參與許多大型的國際計劃,展現出媲美世界知名天文臺的科學成果

鹿林天文臺位在2862公尺的高山,因此中央大學纔是臺灣真正的「最高學府」。鹿林天文臺在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後,之後在2006年至2009年大爆發,發現了800多顆,它們主要位於木星火星之間。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規定,其中得到確認的,便可以由發現者予以命名。中央大學表示,鹿林天文臺發現的800多顆小行星中,其中100多顆已完成命名,要爲一顆小行星完成命名,則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說,中央大學小行星的命名,主要希望能彰顯出臺灣價值,包括名城勝景(如桃園臺東、玉山、合歡山和雪霸等),仁人義士(如慈濟鄭崇華溫世仁和陳樹菊等),文采風流如雲門、陳其寬鄧雨賢鍾理和等),以及與中央大學密切相關者(如羅家倫劉兆漢李國鼎馮元楨蔡文祥等)。

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說,他帶着學生寫作團隊,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和編寫,每一顆小行星除了提供天文學基本資料,更重要是關於命名的緣由。他認爲,命名是一種人文的活動,是人文與科學的相互對話,也是人間向星空的呼喚,希望藉由此書的發表,再次彰顯這些人物事蹟代表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