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現在是帶動加薪的好時機

社論

臺幣兌美元價位從去年初的30比1,一路升值到今年初升破28比1,重新觸及27元價位,成爲亞洲最強勢貨幣;而且幾個月來已穩住這個價位,面對相對高價的新臺幣,已成爲臺灣經濟「新常態」。

臺幣升值 出口依舊暢旺

這種超過5%的升值幅度,如果是在過去,企業界一定哀鴻遍野、哭聲震天,強烈要求央行干預,以搶救「毛三到四」的遍地「慘業」。這次升值卻迥異於過去。去年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成長率大減7.5%,臺灣出口卻一片暢旺,年增率達4.9%,創下歷史新高,總額達3453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5,經濟成長率也以3.11%居全球富裕經濟體之首,一掃近年經常面對「保1、保2」的窘境。不僅如此,今年首季臺灣經濟表現依然出色,初估首季成長率高達8.16%,創下10年來新高。原先預測今年成長率4.64%,已經是7年來新高,但後續仍可能再上調,國發會認爲有機會挑戰5%。

新臺幣超強,出口反而暢旺,加上美國認爲臺灣已符合「匯率操縱國」的3個條件,但並未做出最後認定,意味央行不太可能去「干預」匯市──不管它是否真有能力。之所以會有這種新臺幣超強,產業卻一片大好的狀況,除了是因疫情和5G發展,以及美中對抗嘉惠臺灣,讓臺灣高科技電子業得以大顯身手以外,也和近年來臺灣「毛三到四」的產業或者已經外移,或者已在國內進行產業升級,逐漸有能力應對匯率升值挑戰有關;所以這波升值,除了傳統產業所屬的公協會循例代表廠商發言、維護產業利益之外,並未見到和過去類似的大規模陳情、示弱,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爲國內產業升級有成的現象。

如果較高值新臺幣成爲常態,依賴低值新臺幣才能存活的低生產力廠商,必須繼續外移或者退出市場,留在市場的廠商,將是比較不需要要求央行干預匯率,可以在較高值新臺幣下、以提高附加價值進行國際競爭的企業。這將導致臺灣企業整體的「增值率」提高,產業環境逐漸接近或類似更先進的國家,其僱員薪資福利也比較有提高的空間。

對臺灣而言,這樣的產業結構,其實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因爲,既然廠商的競爭力和獲利普遍較高時,對於勞動力缺乏的反應,會比較正規地以調高待遇和福利來應對,而非像那些「毛三到四」者,經常以壓榨員工、降低福利或破壞環保等方式來回應──也就是,目前是臺灣進行產業調整的大好時機,央行可千萬別壞了這件大事。而政府對於企業「調薪」的倡議,以身作則地示範,也較容易見到成效。

稅收大增 以身作則調薪

事實上,政府對公務人員調薪,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調薪幅度3%,但3年來物價上漲已接近3%,原來的調整幅度已幾乎全部被通膨抵消殆盡;而在景氣熱絡之下,企業所得稅將會大幅增收,加上近來股市飆漲,政府的證券交易稅也將大增;再加上重要消費品物價近期亦有明顯調漲,若再不爲公務人員調薪,不僅不符合邏輯,也難以說服廣大企業界爲其員工調薪,彌補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諸多員工爲企業辛勞打拚的奉獻。

此外,臺灣多年來物價控制得宜,絕大多數物品價格比起其他富裕經濟體都便宜許多;在國內生活還好,但若出國或必須使用外幣購買商品或勞務時,就會發現臺灣長期偏低的新臺幣匯率,其實是在補貼出口商、減低消費者的國際購買力,並不算公平。今天,若能讓新臺幣價位完全由市場決定,維持在一個較高價位時,將大有助於國人出國旅遊、認識世界吸收新知,以發揮創新潛能,也有助於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強化其國際化,並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中央銀行手上的兩大法寶,一是利率、二是匯率。如今,利率政策短中期大概不會有所變化,美國聯準會暫時不會對利率有大動作,央行還是會讓利率維持在低水準,避免過度「打壓」房市。但對於匯率的態度,不管過去有無藉「拉尾盤」來壓低新臺幣,或是否真有能力影響匯率,在目前的狀況下,都該讓新臺幣價位真正由市場決定,以較高的幣值來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的整體產業,並創造出一個薪資和福利能順利反映勞動市場供需的優良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