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順應民意 恢復兩岸雙向觀光

中國時報社論

蔡總統今年520演說罕見表示歡迎港澳、對岸朋友來臺。大陸國臺辦5月19日宣佈恢復旅行社經營臺灣團客赴陸旅遊業務,陸委會表達歡迎態度,並呼籲陸方開放大陸民衆來臺旅遊限制。距離兩岸恢復人員往來,轉眼間已經過去半年,但放開雙向觀光似乎還在原地踏步。

大交流民意擋不住

疫後兩岸經濟復甦都格外艱難,但至少在觀光產業,還能重現滾滾人流和金流,惠及基層民生。剛過去的大陸「五一」假期,出境旅遊井噴恢復,陸客赴香港觀光達到60萬人次,人均消費雖未恢復到疫情前,主因是陸港兩地已直通高鐵,許多遊客不選擇在當地過夜。而上述問題在臺灣並不會出現,若陸客環島遊重啓,將給各縣市經濟帶來立竿見影的提振效果。

然而,恢復兩岸雙向觀光,經濟問題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問題。蔡政府目前對陸方有兩項要求:第一是要求重啓兩岸既有機制,展開不預設前提的協商,若不坐下來談、處理好目前遺留的技術問題,兩岸觀光就難以雙向開放。第二是要求陸方解除2019年8月下發的來臺自由行禁令,以及疫情後頒佈的團客禁令,否則無法實現對等、雙向的開放。

北京當然清楚民進黨政府打的算盤,透過許多動作給出迴應:首先,兩岸協商需以九二共識作爲前提,否則只能以民間人士或業者「穿梭模式」代爲處理,例如去年底、今年初圍繞小三通的重啓,兩岸之間雖然沒有實現官方對官方的正式協商,但透過「穿梭模式」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其次,恢復雙向觀光需要兩岸互有默契,以「你一步,我一步」的節奏逐步放開,此次陸方先提出恢復臺灣團客登陸,應該是希望我方順勢恢復陸客赴臺,但最終事與願違。

單純從技術面來說,兩岸透過既有機制處理雙向觀光開放議題,並不存在任何障礙。因爲蔡英文上臺7年來,兩岸關係即便演變到如此兵兇戰危的境地,兩岸觀光「小兩會」互設代表處的運作,至今沒有中斷。更何況,今年初大陸民航部門主動透過既有機制,致函我方對口機關,希望恢復兩岸客運航線和航點,1個月後蔡政府正式宣佈兩岸客運復航方案,陸方也在隨後表達樂觀其成,這才促成兩岸恢復雙向交流的重要一步。

卡對等雙向非良策

依此爲先例,若陸方主動透過「小兩會」管道向臺方致函,希望臺灣解除大陸團客來臺禁令、恢復陸客入臺證發放,並同時透過業界團體就技術問題達成共識,最終再由我方透過「小兩會」回函予以確認。上述模式既沒有直接涉及「兩岸談判」,因而擱置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問題,也給了蔡政府「對等互動」的面子,若能依此精神折衷處理,相信恢復兩岸雙向觀光,至少是團客雙向開放的問題,或許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辜汪會談30週年的紀念日並沒有過去多久,想當年兩岸之間的矛盾、問題不比現在少,也絕不比現在簡單,但回顧兩會協商曆史與幕後秘辛,許多共識都是一點一滴「磨」出來的。蔡總統本人以及政府兩岸團隊要員,都是參與1990年代兩會協商、汪辜會晤的親歷者,相信他們內心一定十分清楚,兩岸要共同解決問題、相向而行,以何種形式反而不是重點,誠意和信任纔是重中之重。

如果沒有誠意,只是把「談」當做拖延、阻擋陸客來臺觀光的藉口,民進黨政府一定會大失民心,最終擋不住「要交流」的民意潮水。小三通重啓前,行政院、陸委會曾再三強調「兩岸官方要坐下來談」,但最後有談嗎?還不是在民意壓力下開放了?同樣,蔡總統口中歡迎的港澳遊客,也是疫後政府逐步放開恢復的,難道我們和香港、澳門政府談判了嗎?

臺灣民衆看得很清楚,交流就意味着和平,開放就意味着避戰,這就是恢復陸客來臺觀光,在政治層面的最大意義。民進黨動輒指控在野黨操弄「和戰選擇」,事實上,自己纔是把臺灣推向緊張衝突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