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M503雙暫停 兩岸春暖花開
兩岸爲M503航線爭議僵持不下。(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春節假期的陸客來臺人數驟減,團客加自由行每日約8000人,是陸客來臺最少的一年,與去年相比,每天平均減少3000名,若與馬政府執政高峰期每日1.5萬人相比,更是接近腰斬,這個年,觀光業者顯然並不好過。
這個結果,讓人遺憾卻不讓人意外,從「遠因」來看,是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變化、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所致,「近因」則是大陸在春節前啓用M503等4條航路,蔡英文政府欲逼陸方上談判桌,不批覆中國東方航空與廈門航空提出的176班春節期間加班機,迫使其取消申請所引發的餘波。
先放下遠因不論,單看近因就會發現兩岸關係出了嚴重問題。蔡英文選擇在M503航線上與大陸「決裂」並出手「反制」,讓人有些意外。從民進黨對此波爭議定位的「侵害主權」、「危害國安」言,之前大陸軍機、軍艦頻頻繞臺似乎比M503更有理由作爲決裂點,但蔡政府選擇在軍機繞臺時無具體迴應措施,卻在僅涉民航的M503航線上「反制」。這中間的判斷思維頗耐人尋味。
若細究蔡政府的決策邏輯,或許認爲「軍機繞臺」是陸方飛越島鏈、突破圍堵的戰略佈局,未必僅僅針對臺灣。此外,也因爲是戰略層次的佈局,基於兩岸軍事的懸殊差距,蔡英文就不能不考量三點現實,第一,臺灣並無威嚇力或足以反制的籌碼;第二,臺灣的「反制」不會動搖陸方的戰略;第三,反制若擦搶走火,代價極大,甚至可能是毀滅性的。蔡英文的沉默、剋制有其不得不然的背景思考。
除了軍機繞臺,乃至諸多外交上的圍堵,蔡英文政府也面對來自臺灣內部質疑其軟弱的壓力,這個壓力必須有宣泄口。M503航路爭議就成爲蔡政府選擇「壓力泄洪」的決裂點。相較於「飛越島鏈」在大陸戰略上的不可動搖,M503是單純的民航航路安排,看起來是一個可以影響的「戰術」層次問題,而由於航班的準駁,臺灣亦有決定權,臺灣並不是沒有「反制」的籌碼。因此,選擇在M503爭議上反制,看起來有些小題大做,但仍有其一定的決策脈絡。
然而,這樣的決策思路仍面臨幾個正當性的質疑。首先,M503問題不是從蔡政府開始,在馬政府執政時,甚至陳水扁執政末期就已經存在。換言之,M503航路,陸方並不是將之當成對蔡政府的施壓籌碼,而是必須面對、解決大陸方面確然存在的航路擁擠問題。爲紓解航路擁擠,陸方早於2007年便計劃在海峽中線西側增設M503新航路,也經國際民航組織(ICAO)覈准,原計劃於2008年1月即開始啓用,後因故延宕。
換言之,陸方啓用M503航路是立足在可紓解航路擁擠、無飛安疑慮、經國際組織認可的3個正當性上,臺灣空軍的演訓與活動可能受到若干壓縮,但訴諸國際聲援的正當性並不充分,不能得到國際廣泛同情。
其次,M503航路爭議,臺灣與大陸都是輸家,但輸的「程度」仍有不同。蔡政府的反制可說陷入了「以民爲質」的矛盾,蔡英文拿來當作反制M503的籌碼,是臺灣人民的權利與利益,迫使陸方取消加班機,一是增加臺灣人民春節返鄉的不便與成本,不啻是以傷害臺灣人民在春節和家人團圓的心情來要脅陸方;二是增加大陸游客來臺的不便與成本,其結果就是春節來臺旅遊的陸客減少,陸客不來臺旅遊仍可轉去日、韓或東南亞,但苦的是臺灣的觀光業者。
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些「反制」對陸方影響有限,而臺灣的正當性又不足,其結果是反制無效,並不會動搖陸方啓用M503航線的決定。
當然,蔡政府仍可能「持續反制」,例如近日傳出的減少正常航班、緊縮大陸官方人員來臺等進一步限縮兩岸交流的可能措施。但蔡政府必須知曉,透過這些做法,大陸當然也必須付出兩岸交流倒退的代價,但盤點後果就可以發現,反制固然傷彼一百,但將自傷八千,代價太高,又不具正當性,蔡政府何不轉個念,大方同意M503航路的開放?
蔡英文總統新春透過推特以簡體字向大陸民衆賀年,大陸官媒熱情反應,兩岸關係氛圍因共同歡度春節而趨緩,兩岸不妨達成「雙暫停」默契。臺灣不因此爭議緊縮兩岸交流,大陸不在M503航路上增開航班,各退一步,互釋善意。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避免在M503事件上無意義地消耗,並打破兩岸的惡性循環,甚至秉此道而行,兩岸纔有再度春暖花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