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拋開權謀鬥氣 開放雙向觀光

社論

大陸文旅部8月10日公佈疫後出境遊第三波開放名單,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在列,臺灣仍然沒有列入,國內觀光業界滿心期待的陸客來臺再次落空。民進黨政府表示,陸客來臺需雙方先行對等協商後同步開放,但未獲陸方善意回應,行政院長陳建仁、總統府發言人則提出優先恢復旅居海外陸客來臺。等了大半年,陸客還沒來,問題出在哪?

爭取百萬陸客 臺灣先行

若單純從時間點來分析,在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大陸文旅部的第三波開放出境遊名單納入歐美、日韓,政治意義不言而喻:北京並不尋求與世界脫鉤、敵對,對民衆赴海外觀光消費樂觀其成。不過,此次文旅部發布名單的時間點,剛好撞上副總統賴清德出訪,或許北京會有所顧慮,反制賴清德訪美應端出反傾銷調查、軍演等「大棒」,而非開放陸客赴臺的「糖果」。

但兩岸觀光雙向開放的卡關點,顯然不能簡單解釋爲「避開賴清德訪美」。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在於兩岸官方「王不見王」。例如7月臺北國際旅展,大陸曾有意派旅遊主管部門官員率團,但蔡政府否決入境申請,只放行無官方背景的大陸旅遊業者,連送上門的兩岸溝通都拒絕。再如8月合肥兩岸旅商大會,原本我旅遊業者期盼蔡政府官員參加,結果事與願違。

如果從大陸7月有意派旅遊官員來臺、8月舉辦會議爲蔡政府官員「虛位以待」的動作來看,似乎顯示北京並不排斥雙方觀光事務官員,透過互訪、參會等非正式管道溝通的意願。衆所周知,大陸堅持九二共識作爲談判基礎,蔡政府堅持不預設前提的小兩會協商,顯然踢到鐵板。如果各讓一步,臺灣先單方面恢復陸客來臺申請,陸方再順勢宣佈恢復陸客赴臺,或許還能比照「小三通」恢復,但在蔡政府要求的對等協商、同步開放模式下,依舊無解。

年初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出「爭取百萬陸客」,善意姿態放諸蔡政府7年來實屬罕見,一度給人看到兩岸春暖花開的曙光。然而,等到現在陸客還是沒影,政府只能拋出「海外陸客優先」給自己找臺階下。可別忘了,如果政府真的有意先行開放第三地陸客來臺,本不涉及任何兩岸協商或溝通事宜,完全由蔡政府單方面就可拍板和落實,這些動作爲何不早做?非要等到現在才勉強擠牙膏?更何況,在「小三通」有序恢復之基礎上,若恢復陸客來金馬觀光、暫緩中轉來臺,政府也完全有能力把握風險,爲何這也不做?

有助兩岸和平 爲民謀福

面對觀光業者的怒火,陳建仁安撫式迴應:今年已有340萬國際觀光客來臺,很有信心達到600萬人目標。陳揆的說法看起來沒問題,但任何問題都是透過比較才暴露出來。根據星港官方統計數據,新加坡上半年入境遊客達到628萬人次,香港更達到了驚人的1288萬人次,相對而言,臺灣疫後觀光成績簡直是劣等生,政府怎麼好意思拿600萬目標來自豪?

再比較臺港的觀光成績,得益於北京2月時恢復開放大陸團客赴港,上半年香港遊客有78%來自大陸,這部分恰恰是臺灣觀光業者「看得到、吃不到」的巨大商機。即使扣除赴港陸客數量後,上半年赴港國際旅客277萬人次也多於來臺國際旅客264萬人次。臺灣一些媒體天天唱衰香港因港版國安法而失去國際吸引力、國際社會更關心和支持臺灣,到頭來民進黨政府治下的臺灣觀光政績連香港都不如,實在不明白政府在開放陸客來臺事宜上,爲何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開放觀光有利民生,更有助兩岸和平。想當初,蔡總統啓程赴美會見麥卡錫時,臺灣民衆曾焦慮大陸是否繼續發動「懲臺軍演」,不料北京大方邀請前總統馬英九登陸,在大陸民間掀起旋風,臺灣民心爲之扭轉。同理,假若大陸在賴清德出訪前宣佈恢復陸客赴臺,壓力轉移到了蔡政府一邊,賴清德在美國言行根本不會有人關心。因此,兩岸應秉持務實、靈活之原則,拋開面子之爭的權謀和鬥氣,儘速開放雙向觀光,爲人民謀福祉,也爲和平延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