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重啓直航觀光 和平保臺

中國時報社論

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日前率團拜會大陸國臺辦、文旅部,轉達臺灣旅遊業界對恢復兩岸直航和觀光的呼聲,並向媒體轉述,大陸海協會長張志軍特別強調「兩岸的觀光旅遊多交流,有助於臺海的和平穩定」。張志軍說到了重點,相信臺灣民衆都聽得懂,這句話比講一千遍「九二共識」都要更有用。

臺海風險管控拖不得

受制於美中之間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至少在短期內,兩岸關係很難做到「目標管理」,只能爭取「風險管控」。對蔡政府而言,任期只剩最後一年,又適逢總統大選,兩岸政策調整隻剩下不到半年的窗口期,如果錯過,緊張僵局恐怕要再拖一年,甚至更糟。

兩岸緊張究竟對誰有利?答案不言自明。民進黨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吃到了兩岸緊張的苦果,否則黨主席賴清德不會以「和平保臺」取代「抗中保臺」,蔡總統也不會參加大陸臺商聯誼活動,釋出有意恢復兩岸交流的善意訊號。所以,至少在今年內,兩岸緊張的最大受益者當然是拜登政府,這也是最近美方不斷釋出軍事援臺消息、動用各種手段督促臺灣形成「全民皆兵」氣氛的原因。

不過,美國衆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的臺北密訪,收到了「麥卡錫2023年內不宜訪臺」的勸告,說明蔡政府對美臺關係仍有「剎車皮」思維。縱使民進黨如何高喊「不許疑美」,但骨子裡還是以算計2024選票爲根本考量。假如2024選前臺海動盪加劇,重演去年裴洛西來臺後民進黨選舉慘敗的情況,綠營上上下下的政治經濟利益就會受到極大損害。

因此,蔡政府在美中對抗之間的小心平衡,折射在今年以來對待兩岸交流的態度:第一,開小門、堵大門,雖然以疫情爲藉口延續兩岸往來限制,但不再像過去幾年那樣,動輒抹紅赴大陸參訪、拜會的政商界人士。第二,對大陸發言相對友善,甚至出現交通部長王國材「歡迎百萬陸客」與警政署長黃明昭「感謝大陸公安」的熱情喊話。第三,再次重視大陸臺商,也樂見工商團體登陸,不再刻意營造「轉移大陸市場」等政治語言。

蔡政府對兩岸政策的調整,較疫情3年期間的確是有所進步,卻跟不上舒緩臺海緊張情勢的迫切感,更被北京推動疫後兩岸恢復交流的積極動作甩在身後。我們必須認識到,北京近期對臺吹新風絕非「促交流」或「新一輪統戰」這麼簡單,背後似乎還隱含着對臺思維的調整。

北京對臺思維正轉向

今年2月國臺辦記者會上,發言人朱鳳蓮有這樣一段表述:「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只要民進黨當局放棄臺獨分裂立場,回到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來,兩岸協商談判即可恢復。只要民進黨當局以兩岸同胞福祉爲依歸,儘快取消阻礙兩岸往來的各種人爲限制,兩岸同胞就能常往來,多交流。」

這段對民進黨的喊話,看似老調重彈,其實是北京對臺政策的一次調整。朱鳳蓮用了兩個「只要」的並列條件句,前一句的確設定了九二共識的政治條件,而後一句僅提出希望蔡政府「儘快取消阻礙兩岸往來的限制」,未附加任何政治前提。簡言之,大陸對兩岸事務性問題不再因民進黨執政而「一刀切」封殺,改以「一分爲二」的態度,只要對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情,願意與我方共同促成,這就是爲何陸方致函我民航局、協助遣返臺南槍擊犯的原因。

陸方爲了恢復兩岸交流,對臺態度變得更加彈性、務實,這就回到張志軍的那句話:兩岸民間交流愈多,臺海衝突風險就愈低。然而,蔡政府似乎還在開放陸客、恢復航線等問題上堅持「政府對政府」原則,或者提出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一拖再拖。其實兩岸早就有觀光、民航小兩會的既有聯繫機制,大陸疫情也已經平復,雙方透過小兩會充分溝通後,舉行面對面協商,再由各自政府拍板定案,完全不是問題。

年初蔡政府海陸兩會人事調整,初具「談判團隊」雛形,而大陸3月「兩會」後人事也底定,未來兩個月內,兩岸如能循既有機制擴增航線、重啓觀光,再爭取在9月前恢復陸生來臺,「和平保臺」的機遇就握在兩岸自己手中,讓煽動臺海開戰的人做夢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