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健前行】全面小康讓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原標題:【中國穩健前行】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編者按:爲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把握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在求是網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人民更加富裕,讓生活更加殷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堅實的提升。具體表現在: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個人社會價值充分體現;居民錢袋子持續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普遍現代化人力資源素質明顯上升;住宅建設邁向現代化,人均居住面積顯著擴大;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國民預期壽命發展中國家歷史的新高;公共交通建設先行,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碩果藍天綠水清風更加舒適。

事非經過不知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奮力前行,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人民更加富裕,讓生活更加殷實。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特別是從2012到2020年,人民生活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造福全體中國各族人民的一件歷史性大事件,而且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人類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堅實的提升。

一、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個人社會價值充分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方面我們大力鼓勵創業,培育新動能,壯大就業“生力軍”;另一方面我們努力增加公益性就業崗位,爲從業者築牢底線。

2019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繼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9年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62%,爲近年來最低。我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已連續七年超過1300萬人,勞動力市場運作達到基本穩定,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羣體等重點羣體就業情況基本穩定,就業扶貧、就業脫貧等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穩定的進展。

二、居民錢袋子持續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

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速度與規模,都在以令人驚歎的速度突破式前進。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43.4元/年,農村居民純收入爲133.6元/年,而今,通過改革開放,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積聚內生動力,擴大內需,刺激消費,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9250.8元/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4617.0元/年。可以明顯看出的是,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114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109倍。增速增長超過100倍,這不僅僅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勢頭,更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2012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我們走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錢裝在了老百姓自己的腰包裡,咱們老百姓的底氣纔會更足,人均收入的增長,不僅帶動的是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更是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體現。

三、教育普遍現代化,人力資源素質明顯上升

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系統總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並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這一重要論斷把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把教育與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是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

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奮鬥,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撐。我們用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用十幾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從大衆化向普及化的快速發展。2018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6年,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48%,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6年以上,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億萬人民通過受教育實現了完善自身、改變命運、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終身學習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充分利用全社會的教育、文化和科技資源,搭建起教育立交橋。目前,已形成覆蓋廣泛、層次多樣、形式多元的教育網絡,有效推進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從學前教育到終身教育一體化銜接的教育體系,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成、學有所教、學有所用。

四、住宅建設邁向現代化,人均居住面積顯著擴大

2013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強調了要加快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住房保障體系,幫助困難家庭解決最基本的住房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多元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明確將多元主體供給、多渠道供給放在第一位,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住房分類供應體制的實施,實現了住房數量和質量的飛躍,使得人民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隨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初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住房保障體系,形成了以居民自有產權爲主,多種產權形式並存的產權格局,出現了商品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廉租房、公租房、公有產權房、自住房等近10種住房類型,住房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爲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均增長了約5.8倍,均達到全面小康標準。總的來說,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我國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躍升了六倍左右,居民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中國住房建設的加速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蹟,澆鑄和積澱了億萬人民美好生活的根基。

五、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國民預期壽命創發展中國家歷史的新高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自我們黨提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來,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居民醫療衛生費用的負擔也相對減輕。伴隨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的建立和推廣,以及近年來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的問題有所緩解。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醫保並軌政策深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共同推動我國平均預期壽命的穩定提升。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制定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針對環境問題提出了“建立覆蓋污染源監測和環境質量監測等治理環境的機制;通過努力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評估等食品安全監管措施來減少飲食造成的人羣死亡威脅;針對衛生問題,提出建立全球傳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監測預警,基於源頭防控、境內外聯防聯控的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相關應對機制”。並強調: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健康生活的普及是重點之一。並提到所有政策中都要融入健康,健康領域發展方式需加快轉變,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需要做到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公平改善都要做到效果明顯,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健康基礎。

伴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活動,國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增長到2020年77.3歲甚至更高,國民預期壽命創發展中國家歷史的新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實現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益,增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國已織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國民基本醫療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健康素養不斷提高,對平均預期壽命穩定增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公共交通建設先行,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通運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祖國的建設者們憑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使得中國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交通設施飛速發展,與之伴隨的是,一方面基礎交通設施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客運交通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客運需求對交通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也對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進而促進了中國的客運交通發展。隨着中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因此以經濟紐帶形成的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客運交通需求日益凸顯。道路客運交通是整個客運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民的生活交往、人們的出行質量、加強地域間的溝通與合作以及促進地區經濟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義。

特別是隨着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使得城鄉運輸需求不斷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是城鄉公共交通服務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公共交通服務指數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增加,城鄉公共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短板,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公路發展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十多年來農村公路建設取得的成績,又做出 “四好農村路”這一新指示,將農村公路建好、護好、管好、運營好,消除限制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更好地保障廣大農民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公路做出的重要指示,近年來,交通運輸部圍繞“四好農村路”這個主題展開工作,農村公路得到快速發展以及路網狀況也得到極大改善,農村公共交通的快速發展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極大貢獻,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碩果,藍天綠水清風更加舒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爲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2012年11月和2018年3月,生態文明建設先後被寫入黨章和憲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就是站在生態環境變化與人類文明興衰的相關性視角,系統總結出了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文明存在負面衝擊的結論。

環境權既不能遊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但是,要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目標,微觀個體必須改變落後的發展觀、生產觀、生態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的理念。宏觀政策必須創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生態環境留出合理開發的空間和自我修復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說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爲了向民生改善提供物質基礎,而保護生態環境則是直接向國民提供最普遍、最公平、最直觀的“民生公共產品”。

生態文明建設是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重要事件,一方面,國民將從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爲中受益。另一方面,由於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屬性和外部性特徵,部分國民存在“享他人之勞”的“搭便車”行爲,則會在全社會的層面上,抵消部分國民爲生態環境保護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因此,我們需要將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轉化爲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匯聚起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讓天更藍、水更綠、風更清。目前各地、各部門、社會各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總的來說,這場攻堅戰開局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作者: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