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不是爭霸 是民族復興

(圖/達志影像

美國國會正在審議「2021戰略競爭法案」以抗衡中國。針對美國審議「戰略競爭法案」,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4月的一次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方致力於同美方發展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同時將繼續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他也敦促美方端正心態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最後,他還質問美國:「有關法案通篇拿中國說事,以中國爲對手,難道美國發展的目的就是爲了在競爭中打敗中國嗎?」

這不是中國大陸第一次表示不與美國對抗,不願意落入「修昔底陷阱」。這是中國大陸示弱的緩兵之計還是北京從數千年中國歷史出發所培養的戰略目標與戰略定力?大陸質問美國的問題,反過來,中美競爭是爲了中國超越美國成爲新霸主嗎?如果不是,中國發展的目標又是什麼?

中國目前的整體實力遠不如美國,這是事實,不與美國爭霸的說詞自然容易會被認爲是退縮遮羞的遁詞。可是如果這樣理解中國可能誤讀中國的發展路徑嚴重者還會引火上身。對美國而言,中國近年來的發展是新興強權的崛起,難免與既有霸權爭勝,終將必有一戰,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可是對中國而言,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不是透過與既存霸權鬥爭的勝出以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是回首中國歷史長河中,經過百餘年的衰落貧弱,重新奮起的迴歸。

中國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很長一段就是雄踞東亞的強權,經濟、文化、技術都是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所以中國現在走的不是新興強權的大國崛起,而是古老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個偉大復興對中國人來說不是眼下的霸權之爭,而是放眼中國千年歷史的座標中,這代中國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交代甚至比較。

可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具體目標爲何?根據中國歷史大致可以歸納爲以下四點:第一,民生富足。中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GDP世界第一,宋朝時更高達世界GDP的6成,從畫家描繪的「清明上河圖」可窺見北宋京城汴梁的富裕。具體目標就是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第二,國境安全。中國以農立國,對於周邊不適於農耕的地區沒有擴張的野心,於是在北邊修築長城以抵禦遊牧民族入侵。所以消除邊患,確保國家的安全與完整,是檢驗國力的基本標準。

第三,文明秩序。中國既不是帝國也不是民族國家,而是所謂文明型國家。中國是基於文明認同共同組建的共同體,所以可以在長期分裂後重新建立統一的政治實體,不會像許多歷史上的帝國一旦崩潰就很難重組,也不會像民族國家以血緣、語言、宗教爲認同的唯一標準。中國統治者合法性就來自於中華文明秩序的維護與伸張。

第四,王道天下體系。具體作法即中國傳統朝貢體系。從現代西發利亞國際體系來看似乎不平等,但是中國作爲東亞最大的經濟體與軍事強權,中國與周邊地區是透過冊封確立外交關係與交往對象,維持國際秩序,排難解紛,濟弱扶傾;中國透過貨品朝貢與接待使臣與周邊地區進行貿易與文化交流。若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可以視爲一種集體安全與經貿體系。現在中國當然不會,其他國家也不願恢復朝貢體系,但是這種結合經貿與安全的國際關係思維仍然可以見諸於中國的外交政策

從以上歸納可以看出,中國有很清晰的戰略目標,沒有獨霸武林號令天下的野心,也沒有失去領導地位的焦慮,所以不需「言必稱美國」,處處以美國爲假想敵。中國的對手是自己,更具體說,是這個傳統文明如何重建她與現代社會、全球體系的關係。這個文明古國在短短不到半世紀的時間快速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後工業時代,從區域強權進入全球利益的主要參與者,她將面對實力的充實與確保、多元文化的包容與整合、人類文明的衝突與創新、國際秩序的重建與調整,這些巨大的挑戰纔是中國最大的對手。(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