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爭霸史:崛起、帝國時代與落幕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人民郵電出版社(ID:renyoushe),作者:阿諾,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楔子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有一段25英里長的,名爲聖塔克拉拉的谷地。五十年前,一羣懷抱夢想的人們,在這裡點燃了PC革命之火,隨後這股火焰蔓延到全世界。

一個一個數字英雄在這裡誕生,有的如流星劃過黑暗的夜空;有的則歷經艱險,最終升起爲恆星,爲後來者照亮前進之路。

如今,這一處谷地以“硅谷”之名,響徹大地。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在這個地方,曾經的那些人和事。

本文章內容來自《硅谷之火》

二、盜火

彼時,在荒野上矗立着一座燈火輝煌的神廟。在神廟殿堂的中央供奉着一座高高在上的神像,底下是一羣白袍祭司們在進行着各種神秘的儀式。

荒野外有流浪的人,想要進入神廟一窺究竟。白袍祭司看見流浪者以後,臉上浮現出輕蔑的笑,他說:“你有什麼資格站在這裡?”

流浪者被逐出了神殿,但他沒有灰心失落。他望着燈火通明的神廟,在寒風中裹緊了身上單薄的披風,眼神中燃起了更加熾熱的火焰。

流浪者轉身向荒野深處走去,他決心要去尋找火種。

三、火種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計算機技術理論在電子學發燒友們中間日漸流行。但那時有能力生產計算機的,也就是以IBM爲主的一些大型企業,而且是以大型機爲主,分佈在軍事國防、科研教育等領域。普通人想要操作一臺計算機,幾乎沒有可能。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電子學發燒友們決心要造出能放在家裡用的計算機來。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大腦:中央處理器,也稱之爲CPU。

Intel這家公司成立之初,是做內存芯片的,而且生意還做得風風火火。他們研發處理器的起因,是受一家日本公司Busicom所託,爲其研發計算器芯片。

對Intel來說,研發計算器芯片就是捎帶手賣個人情而已,純屬玩票性質。但領導此項目的馬西安·霍夫發現,按照日本人的要求,這款計算器芯片用途單一,造價還高,爲什麼不設計成一款通用處理器芯片呢?

▲馬西安·霍夫,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於是霍夫按照自己的設想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將這款還未生產出來的產品命名爲4004。但這款芯片要實現生產,還需要一位大牛的加盟,他就是費德里科·費金。

這個項目是1969年初確立的,但費金加入已經是1970年4月了,可以說時間非常緊張。雖經歷了一些波折,不過費金還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要知道,他是在沒有任何前人經驗的情況下,在deadline的緊逼下完成的。而且他一邊幹,一邊還得給自己發明工具解決問題。

▲費德里科·費金,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好在Intel和Busicom都保持了耐心,讓費金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給開發出來了。

微處理器相比於功能單一的計算器包含了更多複雜的指令,以至於要通過編程的方式才能驅動它工作。可是對於這樣一款功能複雜的微處理器,誰也不知道可以用它來幹什麼。

直到在荒野中苦苦尋找火種的流浪者發現了它。

四、點火

荒野中第一個點起了火把的英雄,名叫愛德華·羅伯茨。他是一位電子學技術發燒友,所以他十分關心前沿電子產品的最新發展。

當Intel的4004微處理器出來之後,羅伯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試用。不過4004以及後續的更新產品4040、8008等都沒有達到羅伯茨的要求。

直到Intel推出8080微處理器,羅伯茨覺得可以將這塊芯片用在設想中的微型計算機裡。得益於他和Intel公司的良好關係,他從Intel那裡得到以超低價供貨8080處理器的承諾。

彼時的Intel重心還在存儲器業務上,所以微處理器業務是隻要你敢買,我就敢賣。聽說有人要,那就降價大甩賣吧,但前提是羅伯茨要批發,不零售。

在這個微型計算機市場都不存在的情況下,羅伯茨老兄居然拍着胸脯答應了。

要知道那可是1974年,計算機在公衆的印象裡,應該是在高高的神廟裡,讓白袍祭司們莊嚴地操作纔對。你說讓普通人在家裡就能整一臺玩,誰信?

羅伯茨自身電子學功力了得,他真就悶頭開幹了。

▲愛德華·羅伯茨,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五、Altair:第一把火

機器還沒造出來,羅伯茨就到處吹牛皮,說自己要造一臺真正的微型計算機。

有敢吹就有敢信的,當時《大衆電子學》主編所羅門特意登門拜訪。所羅門也是眼光老辣,他看明白了羅伯茨的路數,知道這是個開創性的事兒。

所羅門讓羅伯茨給這機器取個名字吧,結果都不滿意。所羅門於是讓正在看《星際迷航》的兒子給出個主意。

人家遊戲正在緊要關頭,哪裡有空搭這個茬,一看遊戲裡下個目的地是牛郎星,遂嚷着“Altair!”

所羅門一聽,這個好,就是Altair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論不靠譜,都是一個賽一個的。

經歷無數波折,這機器居然還造出來了。它沒有屏幕,沒有硬盤,沒有鍵盤,沒有鼠標,你能想到的設備統統沒有,就一個箱子擱那兒。

操控這機器的方法就是撥弄它前面板上的開關,然後看着那幾個紅色小燈的閃爍規律,這就是輸出。

▲Altiar 8800計算機

你肯定覺得很扯,但這就是PC始祖。只支持機器語言,輸入一個BASIC編譯器程序需要撥三萬次開關。中間只要錯了一次,對不起,就得從頭來。

但就算這樣,這臺機器被《大衆電子學》報道之後在計算機發燒友中大火特火,以至於一臺Altair從預定到收貨隔三四個月是常事。

羅伯茨在製造Altair時,最大的技術貢獻就是採用了總線式結構。就是說PC機基於總線傳輸數據,這就爲開放式架構打下了基礎。

開放式架構允許其他廠商生產配套設備,例如顯示卡,聲卡,硬盤等等。一個PC相關的生態環境就呼之欲出了。

由此,Altair掀起了PC時代的第一個浪潮。

六、一個技術天才的故事

1975年的一天,保羅·艾倫經過哈佛廣場時,注意到《大衆電子學》封面上介紹的Altair計算機。作爲一名資深計算機發燒友,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新。

艾倫還想到了什麼,可是卻不是太清晰,他不管那麼多,趕緊跑去找他一個在哈佛大學讀法律的好朋友。這位長着一張娃娃臉的朋友,在少年時就是揚名立萬的黑客,妥妥的技術天才。

當下聽得艾倫的描述,這位天才朋友二話不說,拿起電話找到愛德華·羅伯茨的號碼就撥了過去。

他說:“嗨,羅伯茨,我是比爾·蓋茨。我們現在手上有一套BASIC,你要嗎?”

其實這二位仁兄手裡什麼也沒有,有的就是一股子發自內心的、莫名其妙的風騷自信。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羅伯茨自己也是牛皮吹得轟響的人物,他哪能輕易就信了呢。

果然,羅伯茨要求眼見爲實,蓋茨在電話這頭瀟灑地一甩頭髮(那會兒他蓄着長髮),說:“兩週給你交貨。”

▲比爾·蓋茨,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在PC發展史上,彷彿比的就是誰更不靠譜。可偏偏就是這樣一羣看起來沒譜的人,卻創造了一個革命性的時代。你以爲不靠譜行爲就到此爲止了嗎?後面還有更兇猛的主,他甚至一手終結了輝煌的PC時代,此話容後再敘。

在此先要說一下,羅伯茨的Altair爲什麼需要一套BASIC程序。BASIC是一個編譯器,可以將程序文本翻譯成機器指令。

Altair作爲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通用個人計算機,那麼就給了人們自己創造應用的機會。一套編譯程序,必將是Altair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所以,蓋茨即使在一行代碼也沒有的情況下,仍然要將牛皮吹出去,就是爲了佔得先機。

不過,兩週是交不了貨的,蓋茨雖然是天才,但還不是神仙。六週後,保羅·艾倫帶着一套蓋茨玩命連軸轉寫出來的BASIC,打飛的去找愛德華·羅伯茨了。

說實話,這個進度也讓羅伯茨吃了一驚,因爲他見過太多聲稱手裡有程序,最後卻不了了之的人。幸運的是,這套BASIC在第一次演示時就加載運行起來了,也就是沒崩潰而已。

但這已經就很了不起了,大家惺惺相惜,羅伯茨也就同意使用這套程序了。當然,蓋茨在後面還要花大量時間去完善這套程序,讓它真正可用。

於是,一家叫微軟的公司獲得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份訂單。蓋茨也就成了那個著名的哈佛輟學生。

七、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異教徒們的聖殿

因爲Altair如火炬般的光芒,荒野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從黑暗之中走了出來。即使到了此時,神廟裡的祭司們仍然對荒野中的流浪者們不屑一顧。於是,流浪者們打算給自己建造一座聖殿。

1975年3月5日,計算機發燒友弗萊德·莫爾與戈登·弗倫奇,向所有自己認識的技術發燒友們發出了一封英雄帖:“你正在製作屬於自己的計算機嗎?倘若如此,你也許會想要加入我們的聚會,結識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一次聚會就在弗倫奇的車庫裡舉行。與會的32位成員都來自於硅谷地區,這次會議上,大家熱議的自然是賣到脫銷的Altair。

因爲大家都是計算機技術的資深玩家,所以彼此間碰撞出了許多富含創意的思想火花。前面我們知道,Altair作爲第一臺個人計算機,點燃了一場革命的火種,但人們尚且不知道能用計算機來做些什麼。

所以,在大家自由且無保留的交流中,一個又一個改變世界的想法被提了出來。由此,這些發燒友們創立了一家又一家個人計算機領域的知名公司。

這個聚會最早自稱爲業餘計算機用戶小組,後來改爲大名鼎鼎的家釀計算機俱樂部。聚會活動的一位熱心參與者李·費爾森斯坦,後來成爲了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活動的司儀,長期主持俱樂部的大會。

費爾森斯坦是一個很奇妙的人,他對政治的熱心大於計算機技術,儘管他自己也是一名技術非凡的專家。在費爾森斯坦看來,人們享有平等和擁有各種權利纔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技術的發展是可以達成他的政治願望的。

▲李·費爾森斯坦,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於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大會在費爾森斯坦的主持下,就不是哪外界所想象的那樣,是一幫技術宅男的無聊聚會。會議的氣氛熱烈,大家各抒己見,無形中給家釀俱樂部賦予了獨特的文化。

這種文化就是自由、開放、互助。每個人在這裡都可以表達自己最瘋狂的想法,遇到困難在這裡提出請求時,也會得到無私的幫助。

在這所聖殿裡,異教徒們縱聲高歌,激情四射,並且在荒野中四下點起了火把。不過計算機作爲一個產品,此時仍然只流行在發燒友之間,其影響還並未延伸到這個行業之外。

直到有一天,兩個叫史蒂夫的人走進了聖殿。

八、蘋果:兩個史蒂夫鬧革命

酷愛搞惡作劇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從一位朋友那裡聽說了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他自己就是一位狂熱的計算機技術發燒友。當他在俱樂部裡看到,身邊都是像他一樣熱衷技術且又樂於分享的人時,他的心情那叫一個激動,“同志們,我可找到你們啦!”

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沃茲尼亞克第一次看到Altair,他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個人能買得起的計算機。不必多說,沃茲尼亞克一頭就扎進了對Altair的研究之中。

沃茲尼亞克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不斷學習成長,得益於他的天份和無私的分享精神,到後來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技術達人。他也沒忘記把自己的感想告訴另一位同樣酷愛整惡作劇的老友史蒂夫·喬布斯,喬布斯一聽之後,眼睛發亮,長髮一甩,說:“嘿,兄弟,我們爲什麼不自己製造一臺計算機呢?”

▲兩位史蒂夫,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說幹就幹,在喬布斯的車庫裡,兩位好兄弟擼起袖子就按照自己的設想把計算機給造了出來。當然,主要的開創性技術工作都是沃茲尼亞克在做,喬布斯則滿懷激情地鞭策沃茲尼亞克的工作,不讓他有偷懶的機會。

他們造出的第一臺計算機被命名爲Apple I,兩兄弟親自帶着這機器去家釀計算機俱樂部做了展示。毫無疑問,沃茲尼亞克的設計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Apple I原型機,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接下來就是喬布斯展示他的商業天才的時候了。他在沒有資金,沒有成品的情況下,僅憑着一臺樣機,就打動了一位經銷商。拿到訂金後纔開始購買原材料進行生產,在瘋狂的工作了一個月後,居然交付了所有產品。

喬布斯當然有更加遠大的目標,他在車庫裡成立了蘋果公司,世界五百強是他的夢想。一位叫麥克·馬庫拉的投資人在車庫裡,看着不修邊幅的喬布斯一邊甩動長髮,一邊唾沫橫飛地講着他打算如何改變世界。

馬庫拉聽完後沒有報警說有人詐騙,而是很認真地考慮之後投入了92000美元,獲得了30%的股份。馬庫拉成爲了蘋果公司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

今天蘋果公司的股價突破了兩萬億美元,就算稀釋到3%,也價值600億美元了。至於翻了多少倍,反正我是算不過來了,太多個0了……

▲蘋果公司的早期Logo,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九、改變世界的Apple II

在喬布斯又一次魔鬼般的壓迫下,沃茲尼亞克拿出了一款劃時代的產品:Apple II。

不過沃茲尼亞克對外觀絲毫不在乎,對他來說機器只要性能足夠好就行。喬布斯則敏銳地意識到,個人計算機要獲得大衆青睞,美觀與實用同樣重要。

於是,Apple II採用了模塊化的一體式設計,機箱使用米色塑料殼。整臺機器一拿出來,就讓人眼前爲之一亮,科技時尚感十足。誰說產品的顏值不重要?

▲大獲成功的Apple II,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在此之後,蘋果的產品也奠定了簡潔、美觀的產品文化。在擁有出色性能的同時,也有着令人賞心悅目的外觀。

與此同時,一款個人應用程序VisiCalc在發佈之後,立即爆款。這個軟件的功能很好理解,放現在它就叫Excel。也可以說它就是Excel的祖師爺。

要命的是,VisiCalc只能運行在蘋果電腦上,這也大大刺激了Apple II的銷售。有許多人是爲了使用這款軟件而專門去購買一臺Apple II。可見,蘋果電腦在將計算機推向普通人羣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很難說軟件和硬件究竟是誰成就了誰,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軟件和硬件結合之後,一個體量超級巨大潛在市場已經呼之欲出了。

蘋果公司初期的成功,得益於喬布斯精準的戰略眼光、商業才能,還有沃茲尼亞克天才的技術能力,二者可以說缺一不可。

▲功成名就的兩位史蒂夫,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到此,荒野中已經燃起了滔天烈焰,神廟裡的白袍祭司們不可能再裝作看不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們走出了神廟,他們想要接管那些異教徒們創下的世界,他們能做到嗎?

十、IBM PC:帝國反擊戰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如果大家討論大型計算機市場,那麼就等同於在說IBM這一家公司的事兒。可以說,在計算機領域,IBM就是那座荒野中的神廟,白袍祭司就是有權力操作大型機的那些技術人員。

隨着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發燒友們紛紛創辦自己的公司,市場上涌現出了許多微型計算機品牌。這其中尤以蘋果公司的計算機最爲暢銷。

那時大家最擔心的不是產品能賣出去多少,而是在心底有個疑問:IBM究竟什麼時候進入微型計算機這個市場?

IBM其實都看在眼裡,眼見着一幫個個沒譜的業餘發燒友們,居然把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勢。這麼大塊一個市場,怎麼能不讓IBM動心?

可是IBM也有自己的難處,雖然它的一臺機器賊貴,但賣出去一臺是很不容易的,潛在客戶需要有極強的實力才行。可微型計算機的經營就像擺在超市裡的快銷品一樣,從企業基因上來說就不對路。

不過IBM當時剛上任不久的CEO弗蘭克·卡里下定決心要進軍微機市場。爲此他在現有體系之外,組建了一個團隊專門進行微型計算機的研製、開發以及營銷工作。

在研製微型計算機這件事情上,IBM可以說把自己顛覆了個底朝天。他們的大型機結構封閉,技術細節嚴格保密,而微機則採用開放式架構,其他廠家可以很方便地爲其生產擴展設備,開發應用程序。

甚至在最爲基礎的部件上,IBM都沒有堅持使用自家產品的做法。他們爲CPU選擇了Intel,爲操作系統選擇了微軟的MS-DOS。當然,這個決定也最終使得神廟被烈焰吞沒,成爲PC時代的一堆灰燼。

這一天在1981年8月12日到來,IBM宣佈推出微型計算機產品,這款產品被命名爲“Personal Computer”。很快,這臺機器就被稱爲IBM PC。

PC時代終於被定義,開啓了最輝煌的篇章。

▲IBM PC,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十一、wintel聯盟:PC時代的終極霸主

老牌帝國IBM一出手,自是不同凡響,IBM PC所採用的Intel X86架構成爲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對於其他計算機廠商來說,在PC機的基礎設施上已經沒有創新的必要了,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在IBM PC劃下的生態圈裡混口飯吃。

對於硬件來說,大家只要能夠兼容X86架構就好,可以方便地在IBM PC上擴展。而最重要的基礎軟件——操作系統,卻被微軟緊緊地抓在了手中。甚至可以直接說,就是抓在比爾·蓋茨的手中。

精明的蓋茨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技術天才,也是一位極其善於捕捉機會的獵手。當IBM從他這裡採購了DOS系統時,他放棄了部分不菲的利益,只爲得到一個可以向IBM之外的公司銷售DOS的許可。

事實證明,IBM將會爲這個決定悔青了腸子。不過這也是我們事後諸葛,IBM進軍PC機市場時,哪能想到區區一個DOS會在日後要了自己的命。因爲IBM自己也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要說開發一個操作系統把DOS給替了那不是分分鐘的事麼。

因爲Intel的CPU也不是隻供給IBM一家,這讓許多兼容機廠商看到了機會。大家只要能夠仿造IBM PC,再從微軟那裡購買一套MS-DOS裝上,就跟IBM PC毫無二致。

康柏公司就是兼容機市場的領頭羊。說實話,技術並不是康柏的擅長,所以他們的策略一是定價低於IBM PC,二是在營銷上進行瘋狂的投入。

康柏的套路對於別家來說幾乎沒啥門檻,一看就會,於是市場上兼容機公司蓬勃興起。就這樣,PC機市場各路諸侯廝殺,這情形像極了今天的千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

隨後,IBM在對待386 CPU的態度過於保守,並且又與微軟共同研發操作系統的合作關係破裂。這迫使微軟公司單獨推出了大殺器Windows。

原因還是前面說過的,IBM完全有實力自己做CPU和操作系統。如今市場不是已經成熟了麼,IBM心想與其被你們牽着鼻子走,不如我自己來。

可惜IBM錯的離譜,一個生態圈已然形成,要想立即把底層架構給改變了,實在難如登天。

這些事件導致IBM回頭一看,這個市場上自己居然已經不是老大了。其實就連那些兼容機廠商也是一時風光,真正將PC市場的利潤收割走的就是兩家公司:Intel與微軟。

在商業競爭上,面相和善的比爾·蓋茨是冷酷無情的。他對付新興公司有三件武器,一是照樣子做一個,然後內置在Windows裡免費提供。這招他打敗了網景的瀏覽器。

二是買買買,開出讓人無法拒絕的價錢去收購公司。買不到的公司,就把最核心的人給挖過來。這招他把如日中天的Borland給搞殘了。

三是打官司,花最貴的錢,請最好的律師。誰讓你們用盜版Windows的?要麼給錢,要麼關門,自己看着辦吧。

荒野上在大火過後,建立起了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大廈。望着最高最耀眼的那兩座大廈,大家都在說,安迪·格魯夫給你的,比爾·蓋茨就會拿走。

十二、王者歸來

蘋果公司在PC時代是非常失落的。因爲喬布斯堅持採用不同於Intel X86的架構,這讓他們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除了忠實發燒友,誰也不想買一臺電腦回去,卻發現許多流行軟件不能用。

施樂公司研發出了最早的圖形化界面操作系統,而喬布斯在參觀完之後,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回到蘋果就驅趕着手下的工程師們推出了麥金塔電腦。

可惜的是麥金塔電腦研發得太過倉促,存在諸多致命缺陷,導致機器銷售情況不如人意。而喬布斯並未吸取教訓,依然我行我素。

▲麥金塔電腦,圖片來自《硅谷之火》

喬布斯的固執讓公司也陷入了虧損的境地之中。最終,他被自己請來的CEO約翰·斯卡利,在聯合董事會之後,將他掃地出門。這也成爲了喬布斯心中永遠的痛。

喬布斯在對公司的掌控上顯然就不如比爾·蓋茨,後者從沒有讓微軟對自己說半個“不”字。不過在跨越時代的開創性思考上,喬布斯顯然更勝一籌。

蘋果公司在經歷了約翰·斯卡利時代的增長之後,將自己的家底啃完,迅速地陷入了衰退之中。在最危急的時刻,甚至想把自己賣掉都找不到買家。那時光景是何等的淒涼。

處在絕境之中的蘋果爲自己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選擇。1996年底的蘋果世界大會上,所有的傳言最終都塵埃落定,史蒂夫·喬布斯出場時,全場與會者起立瘋狂鼓掌。

當喬布斯演講完退場之後,觀衆們的激情仍然難以抑制,於是喬布斯和他的老兄弟沃茲尼亞克再次攜手登臺。這一次已經沒有人坐着了,會場爆發出的掌聲似乎要將屋頂掀掉。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迴歸。

十三、諸神的黃昏

時光在進入了20世紀90年代之後,互聯網興起,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公司。其中憑藉搜索業務起家的谷歌,就打了微軟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比爾·蓋茨的三大法寶除了引起業界憎惡,還被美國司法界盯上。微軟曾經被反壟斷官司給長期困擾,以至於比爾·蓋茨無暇他顧。

回到蘋果的喬布斯似乎還是那個脾氣,不過他身上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改變。爲了挽救蘋果,他先是砍掉了70%的項目。接着與微軟公司合作,接受比爾·蓋茨1.5億美元的投資。這在以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些舉措讓蘋果公司獲得了喘息之機,喬布斯終於有機會將眼光放到了下一個時代上。

2007年1月,蘋果世界大會。喬布斯宣佈要推出三款革命性產品,一是觸控寬屏的iPod;二是革命性的手機;三是突破性的互聯網通信設備。

在粉絲們三呼萬歲之後,喬布斯才說這三個其實是同一款產品:iPhone。

自此,PC時代的大幕落下,人類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

2020年8月15日,蘋果公司市值達到2.135萬億美元,爲科技公司之翹楚。那些在PC時代的友商們,大多都消逝在了歲月的變遷中。只有那些賭上命運全力轉型的公司,還都看到了新世紀的黎明。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曾經離破產只有60天的蘋果,也是一次浴火重生。

這讓我想起了北歐神話的最終章“諸神的黃昏”,奧丁帶領着阿斯加爾德的衆神與惡魔激戰之後,盡皆殞沒,宏偉的英靈殿倒塌,世界樹付之一炬。

然而新的世界也在這燃盡的荒野上重生,從灰燼中站起的流浪者們開始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十四、後記

2011年10月5日,經歷多年癌症病痛的史蒂夫·喬布斯在他手創的蘋果王朝中安靜地離開了。有人說這或許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蘋果公司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長,但我們卻再沒有看到讓人激動的產品了。

比爾·蓋茨爲此這樣悼念:“我爲像我一樣曾有幸與他一起工作過的人感到驕傲。我會永遠想念你的,史蒂夫。”

而蓋茨則將CEO的職位交給了史蒂夫·巴爾默,專心做起了自己的慈善事業,致力於解決疾病與極端貧困問題。如今我們聽說這個名字,更多的是“比爾·蓋茨又推薦了一本什麼書”。

2013年,飽受批評的巴爾默退休,薩提亞·納德拉成爲微軟第三任CEO。微軟將業務轉向了雲計算服務領域,目前來看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今天,美國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更多年輕勤奮的黑客們在硅谷這樣的地方尋找着他們的夢想。而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崛起,參與到全球競爭中。

我不知道下一個時代裡,誰會是王者。但我知道,在荒野中,一定會有一個流浪者,他正在尋覓着將會燃起新時代的火種。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人民郵電出版社(ID:renyoushe),作者:阿諾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