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有這麼多原生態美景,不看太可惜了

今年冬天,藏族小夥丁真的笑容不僅俘獲了萬千網友的心,還引發了一個小烏龍。

“這就訂票去西藏。”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丁真的家鄉理塘是一個位於西藏的縣城

但其實,丁真是妥妥的四川人。理塘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車牌號川V。爲了澄清理塘是四川的一個縣城,丁真還親手寫了四個大字:“家在四川。”

之所以被認爲屬於西藏,一個是因爲理塘確實屬於藏區;另一個可能是,它的存在感確實太低了。

長期以來,這個小縣城只是被當作去往稻城亞丁的一個途經點,在318國道上,人們開着汽車匆匆而過,對理塘的印象可能有且僅有一個路牌。

千戶藏寨、理塘寺、格聶神山、毛埡大草原……如果沒有丁真,很多人都不會知道,原來理塘還有這麼多值得一看的風景

中國不爲人知原生態美景中,理塘也不是唯一的一個。

中國還有多少不爲人知的原生態美景

提到甘肅,你會想到什麼?敦煌莫高窟?蘭州牛肉麪?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

知乎上有這樣的段子,甘肅人去外地上大學,室友紛紛前來關心:“你們那是不是很乾旱?你臉上爲什麼沒有高原紅?”

“對對對,我們那全都是沙漠。放假的時候,都是讓我爸準備好駱駝來接我。”

甘肅真不是哪裡都乾旱。位於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甘肅並不是哪裡都是黃土高坡,圖爲甘南州桑科草原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縣,桑科草原碧綠如毯,到了夏季,還能看到數不清的野花。一羣羣犛牛在草原上游蕩……“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不是隻能在內蒙古看到。

同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扎尕那村,農田、森林、民居、高山和諧地相處,就像真實的伊甸園——1925年,探險家約瑟夫·洛克進入扎尕那後,就感嘆道:“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裡。”[1]

甘肅甘南,扎尕那山村全景

而在旅遊線路成熟的雲南,仍然有很多遊人鮮有涉足的美景。

去雲南玩什麼?昆明、大理、麗江三件套,再加上香格里拉和西雙版納?如果你只知道這些,真的會錯過太多精彩的地方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陽縣,就擁有一處少爲人知但足夠驚豔的美景。

哀牢山下、紅河河畔,世居此地的哈尼族人開墾了上萬畝梯田

數千級的梯田,在山坡上反射着日光,遠遠地看去就像一面面月牙形的鏡子。如果要尋找中國的“天空之鏡”,這裡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2014年12月3日,雲南紅河,黃昏斜陽下的哈尼梯田

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萬畝梯田,還可以體驗哈尼族人古老的耕作文化。在崇山峻嶺之間,他們成功將水源從低處引向山上,不僅種植了紅米,還養殖了水牛、鴨子和鱔魚。這些“中國最美山嶺雕刻”,正是他們上千年耕作文明的見證。[2]

如果第一次去東北,你會優先去哪裡?

答案有很多:哈爾濱、瀋陽、長白山……但大概率不會是大興安嶺

沒錯,大興安嶺就是一個很多人聽過名字,但從來不會考慮去一趟的地方。

大興安嶺的山林雲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東北就應該是一個看着窗外飄着鵝毛大雪,盤在炕上吃酸菜和餃子的地方。

但如果夏天來到大興安嶺,你見到的將是另一個東北:碧綠的松濤、筆挺的白樺林,一望無際的溼地,和從草地上穿過的小溪。

這片709公頃的林地上,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裡不僅有采不完的紅豆和藍莓,你還可能在林間偶遇“傻狍子”、獐子和梅花鹿。

狍子又名矮鹿,是東北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

其實,中國的原生態美景還有很多,只不過你還沒有機會認識它們。

這些美景,不該被貧困遮蔽

但令人遺憾的是,不管是川西、甘南、滇西還是大興安嶺,這些擁有原生態美景的地方,都是曾經的貧困地區

今年2月,丁真的家鄉理塘縣纔剛剛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2020年前三季度,這裡的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爲8415元[2] 。

守着好風景的地方,反而沒有好光景。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農村貧困的“孤島效應”。

隨着中國扶貧工作的持續推進,學者發現,貧困已經逐漸遠離城市、縣域或道路沿線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而剩下亟待攻堅的貧困地區,形成了孤島式的分佈特徵[3]。

村民遊走在武陵山區各村落,爲深山裡的人們運送着生活物資和建築材料

而這些孤島區域的共性是,它們較少或難以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人員交流,長期處於封閉或者半封閉狀態下。

好山好水,同時也可能意味着基礎設施修建和維護難度大。

比如藏區和外界連接的重要通道川藏公路,就飽受地質災害的困擾。

川藏公路西藏境內的地質災害點近2000餘處,平均每1公里就有1.2處地質災害點,危害長度達200米每公里。1990年之前,川藏線一年中只有一半的時間能夠維持全線通車[4]。

2019年6月,西藏林芝,騎行者翻越318國道川藏線上最後一座高山。

除了和外界交流少,自己養活自己也困難。很多貧困地區飽受石漠化、乾旱和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的困擾,靠種地養活自己根本不現實。

就水土流失問題來說,研究者曾經統計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緩陡坡(坡度介於15—25度)、陡坡(>25度)面積比例接近四成。而15度以上的坡地,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並不適合發展種植業[1]。

不僅如此,中國的貧困地區還面臨着老齡化、人口外流、受教育程度低、人均壽命短等內生性問題[1]。

對外交流弱、無法自給自足……這也就意味着,他們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脫貧。

貧困地區,正在遠離貧困

想要幫助這些貧困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開發式扶貧。

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是較爲常見的開發式扶貧方式

產業扶貧,是一種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地方產業,進而提升貧困羣體自身發展能力的扶貧方式。

2015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的學者曾經在雲南勐臘進行了爲期五年的扶貧實踐。他們發現,收割季到來的時候,天還沒亮,村民們就要去山上割膠、砍甘蔗,非常辛苦[5]。

正在收集膠乳的農民。收割季節的農活非常辛苦,但帶給農民的收入卻十分微薄

於是,他們選擇開拓當地的旅遊業,幫助村民開發了瑤族媽媽的客房,發展會議經濟、休閒經濟。

產業扶貧的成果也很顯著。過去一戶農民年收入只有一萬元, 現在戶均年收入大概四萬元,甚至有的村民達到五六萬元。

而消費扶貧,就是幫助農民“賣貨”。

農產品銷售遠比想象中複雜。品質控制、物流運輸、營銷渠道都是問題。

就物流來說,《中國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商報告》中的案例顯示,扶貧農產品物流成本可能會佔價格20%以上。一些生鮮肉類,甚至可能高達40%以上[6]。

2017年9月,西雙版納,物流公司的四名快遞員奔波行駛於林間

賣得貴了沒人買;賣得便宜了,高昂的成本貧困戶又無法自己承擔。

所以,貧困地區就需要專業的加工、物流和電商服務,幫助農民賣貨。

甘肅臨洮盛產百合,當地企業就和農戶進行協作,農戶負責種植百合,企業則負責從農戶手裡收購百合,並且進行深加工[7]。

加工後的百合,會通過中國農業銀行扶貧商城等專門渠道進行銷售。這樣就解決了農產品物流和銷售的問題。

2020年11月9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塗市鎮銀鈴村百合基地

而不管是產業扶貧還是消費扶貧,都要有金融支持。

吉林大學的學者分析了2000-2008年中國各省的數據,發現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兩個方式減少貧困[8]。

直接的方式是,農村金融通過信貸、儲蓄等業務改善農業的融資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直接減少農村貧困。

農行阿里岡仁波齊營業所的員工們正在爲當地遊牧民進行精準扶貧卡流動服務

間接方式是,農村金融通過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爲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進而增加他們的工資性收入;而經濟發展帶來的稅收增加,也可以進一步保證轉移支付和涉農補貼的增加。

但在很多貧困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農村金融資源相對貧乏,可能連銀行網點密度都不夠。想要辦業務,要先趕幾十公里的山路。

而不管走到中國多偏遠的地區,你總能看到中國農業銀行的身影。

自2019年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累計新建開業124個鄉鎮人工網點和88個自助網點,其中“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新建38個、未摘帽貧困縣新建22個,網點直接服務和輻射周邊羣衆超過1200萬人。

除此之外,農行還投入了43臺移動金融服務車,幫村民們足不出村辦業務。

四川理塘的牧民和蟲草商販正在農行的流動汽車銀行辦理業務

在丁真的故鄉四川理塘,農行四川甘孜理塘縣支行的27名員工,就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地方,爲全縣五萬多農牧民服務。

而理塘縣支行只是農行千萬網點中的一員。在西藏雪域高原邊陲、在雲南怒江大峽谷、在青海大柴旦腹地,都能看到標識醒目的農行網點和農行人。

不僅網點覆蓋廣,農行還致力於爲貧困地區提供便捷、智慧的服務。

爲了方便少數民族地區使用,農行專門開發了少數民族語言顯示、語音導航等服務。爲了讓業務辦理更加便捷,他們還在貧困地區配備了超級櫃檯,將開卡耗時從20分鐘縮減至4分鐘。

正是這些全面、優質、貼心的服務,讓農行成爲貧困地區的金融好幫手。

在脫貧行動的第一線,農行正在用實際行動幫助每一個希望遠離貧困的人。

參考文獻

1迭部縣政府辦. (2020). 迭部縣情簡介.

2理塘縣人民政府. (2020). 理塘縣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

3劉彥隨, 周揚, & 劉繼來. (2016). 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徵及其精準扶貧策略. 中國科學院院刊, 31(3), 269-278.

4祝建, 朱冬春, & 劉衛民. (2018). 川藏公路 (西藏境) 地質災害類型與分佈規律研究. 災害學, (2018年 z1), 18-24.

5李小云. (2020). 中國減貧的實踐與經驗: 政府作用的有效發揮. 財經問題研究.

6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 (2020). 中國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商報告.

7財新網.(2020). 雙基聯動貸款+消費扶貧 金融機構如何攻堅貧困村?.

8丁志國, 譚伶俐, & 趙晶. (2011). 農村金融對減少貧困的作用研究. 農業經濟問題, 11, 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