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碳中和:如何讓新能源車環保成色更“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4月22日 11 版)

到“十四五”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爲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主體。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爲電力儲能網絡的一部分,真正使用和推廣可再生能源。 視覺中國供圖

在4月19日開幕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幾乎每家參展商都在新能源整車或者是產業鏈上進行了充分展示,因此此次車展也被人戲稱爲“新能源車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攝

一輛新車駛下生產線,不斷地消耗電能、氫能或者燃油,可能會導致一塊冰山的崩塌?

全球各大汽車廠商齊聚2021上海國際車展時,南極洲附近的“世界最大冰山”已融化分解成許多小冰山。這樣的巧合不禁讓人想起“蝴蝶效應”對汽車、出行以及能源等產業的影響。

儘管有科學家認爲,這座代號爲A68的冰山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分離是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無關。但全球平均溫度攀升,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繼續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我國已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事實上,自從“達峰、碳中和”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當作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後,包括汽車、出行產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定產業升級路線圖。在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大衆、奧迪、寶馬、長安汽車、東風有限等車企均明確提出了各自在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戰略調整措施。

電動車是真環保,還是“假減排”?

毫無疑問,走綠色發展之路已成爲中國國家建設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分析稱,未來5年,中國生產生方式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到2035年,中國碳排放達峰值後將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在城市環境容量有限的情況下,推廣電動車有效減少了汽車尾氣排放,因此也就減少了城市的污染物總量。”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舉例說,隨着北京市內新能源車佔比的提升,PM2.5產生了顯著下降,改善了北京的空氣質量。而電力可能來自於地廣人稀的中西部地區,那裡的環境容量更大,燃煤發電所產生的污染物容易擴散。

近日,在由《世界環境》雜誌主辦的“2020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會上,“中國承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明確2035年發展藍圖擘畫生態環境保護願景”“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全球氣象災害頻發”“歐盟實施《歐洲綠色協議》《歐洲氣候法》,爲綠色低碳目標護航”以及“中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獲關注”等十大事件入選,涉及與環境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

“在十大環境熱點中,有關中國綠色發展的內容備受關注。”賈峰表示,綠色發展將在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發揮更爲重要的作用。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的碳排放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從行業來看,電力、建築、交通領域佔據的比重較大。而在能源結構缺油少氣”的條件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對於很多行業而言都是極具挑戰的。

“由於目前我們的電力來源主要還是以煤爲主,推廣電動車在減少本地排放減少方面效果突出,但對減少總體碳排放可能效果有限。”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能只看新能源車,還要調整能源結構。

他在接受採訪時直言,目前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所佔比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越大,越有利於電動汽車幫助實現碳中和。”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佔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

馬軍在此次解讀會上建議說,電動汽車可以作爲某種儲能工具,成爲整個電網、能源網絡的一部分,從而充分利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原本不宜儲存的可再生能源。他暢想說:“如果今後每一臺電動車都可以變成電能儲存器,那就能解決不少儲能問題。”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此前曾表示,到“十四五”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比重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爲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主體。

“十四五”期間,通過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既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也能實現高水平的消納利用。李創軍總結說:“這意味着我們能夠更加有力的保障電力供應,實現高質量躍升發展。”

產業協同是關鍵,綠色發展定調產業升級方向

作爲人類主要的移動出行工具,汽車常常跨區域行駛,其使用強度、運輸週轉量通常與車主使用場景、地方經濟結構乃至產業佈局密切相關。因此有人感慨說,與其他行業相比,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構成更復雜。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既給汽車與交通行業帶來挑戰,也醞釀了很多機遇。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汽車行業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會副會長顧春霆表示,電動化成爲汽車產業這一輪技術變革的中心,國內外車企正在加緊佈局電動車領域的技術研發、產能投資,搶佔先發優勢。同時,科技創新的力量也在深度融入汽車產業當中,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低碳化發展。

在4月19日開幕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幾乎每家參展商都在新能源整車或者是產業鏈上進行了充分展示,因此此次車展也被人戲稱爲“新能源車展”。

繼率先完成專用純電平臺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投放後,大衆汽車ID.家族的旗艦SUV車型——ID.6亮相此次上海車展,今年下半年,大衆汽車還將在中國推出第5款ID.家族車型。到2023年,ID.家族在中國的產品陣容將擴充至8款車型。

“大衆汽車正不斷向電動化、全面互聯化和碳中和的未來邁進。”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直言,大衆汽車致力於成爲中國用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首選品牌,穩步推進電動出行攻勢。

奧迪中國總裁安世豪表示,電動化浪潮讓包括豪華車品牌在內的汽車市場出現了“非常大的轉折和變革”,“這種變革不光是對汽車廠家,對用戶來說也無時無刻不面對着新變化”。

他透露,今年將在中國將陸續推出6款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奧迪預計推出超過30款電動化車型,其中約25款是純電動車型。

當然,汽車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並非僅靠電動汽車。

“從解決城市等局部環境問題的角度來看,推廣電動汽車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從全局以及電動車全生命週期的角度看,電動車在‘碳中和’之路上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正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所說,實現“碳中和”的核心問題是能源的生產、傳輸、儲存和使用,因此最根本的方式還是轉變能源結構,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由於目前電能的產生也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同時電池的回收等也在面臨着技術升級,全行業開始更加重視對清潔能源的應用和推廣。

馬軍提醒說,談論汽車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生產電動汽車過程中的碳排放不應被忽視。由於動力電池、鋁材等零部件的生產耗能較大,目前一部分生產電動車的碳排放反而高於生產傳統燃油車。

“對於汽車企業來說,既要造節能環保的車,也要節能環保地造車。”東風有限副總裁、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郭濤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東風有限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佔比之和已達到84%。

根據此前發佈的“綠色2022”的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東風有限還將通過採購當地屬地化的清潔能源、大力的使用光伏發電、繼續實現能源梯度利用、加強水資源的重複使用力度等方式,繼續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現有生產標準測算的話,一輛電動車的車主至少要開6年以上,這輛車才能夠開始達成減碳的目標。”馬軍建議說,一方面,汽車企業要從改進生產工藝入手,與零部件供應商一起想辦法降低生產電動車過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在延長電動車使用壽命、健全電池回收體系上,相關企業也要加快發展腳步。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到2025年,我國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要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稱,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銷量增幅將達到40%以上。

“雖然道路曲折,但是人類正積極應對全球資源環境挑戰和各類全球環境問題,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實現人類綠色發展。”賈峰總結說,隨着能源結構調整、電池使用壽命以及儲能網絡建設等問題的逐步解決,新能源汽車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潛力仍然十分可觀。

從“2020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可以看出,守護生態環境已成爲全球共識。作爲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而推動疫後經濟“綠色復甦”也需要所有人團結一心,匯聚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因此,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成爲汽車產業鏈上各方的必然選擇。

2021年04月2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