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7月啓動,碳價將與國際接軌?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

趙俊華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於今年7月啓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目前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中國國務院新聞辦14日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發佈這一訊息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全國碳市場建設方案,在市場運行初期,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結合目前實行的碳排放強度管理制度,首批配額分配採用了基準法對全國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核發配額,目前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預分配額已完成下發,預計最終覈定配額和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將超過40億噸,中國將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而市場人士普遍關心:碳價會漲嗎?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認爲,碳價與國際接軌是趨勢。

中國碳市場仍處於試點階段 碳價逐漸上漲將成爲長期趨勢

截至2020年,中國的7個碳交易試點市場交易狀況並不活躍,交易體量也尚處於較低水平。試點市場的總交易額不超過100億人民幣,每年的交易額爲10億人民幣左右。其中湖北市場和廣東市場的交易量較大。累計到2020年,湖北市場的交易量約爲7800萬噸,廣東約爲7700萬噸。

趙俊華教授指出,試點市場的意義很大:一方面在市場機制設計以及規則建立上爲後續全國市場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爲後續全國市場的推出和運作儲備了相關的減碳技術(包括碳計量、碳捕捉技術等)和碳交易人才

現在業內普遍認爲,當全國碳市場推出以後,隨着中國“雙碳”進程的推進,碳市場的配額會逐步收緊。未來的5-10年間,碳的價格會呈現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並大概率最終與國際(歐盟)碳價格接軌。“歐盟的碳價格最近屢創新高,可能很快會衝擊60歐元的大關。按匯率折算後,價格高出我們國家試點市場的平均價格10倍左右。如果歐盟一旦對中國實施碳關稅,大概會影響1.1萬億美元的出口;即使只對高碳行業徵稅,也要影響4500億美元。它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可能比貿易戰的影響更大。由於這種外在的倒逼,可以預期國內碳價格會逐步上漲。”

成本的增加將推動減碳技術的發展 倒逼企業加速轉型

趙俊華教授認爲,碳交易的發展會爲中國各行業帶來全方位的影響。以電力行業爲例,一旦碳市場開始實際運作,碳成本的增加將會加重火電企業的負擔和虧損。減碳技術的開發以及碳交易人才的引進亦將造成企業成本的上升。再者,由於中國電價市場機制靈敏度的欠缺,發電行業上游成本的增長將難以及時向下遊傳導。電價的波動亦會導致民生與企業間的矛盾。種種影響將會倒逼企業權衡各方成本,開發更多新的業態,轉變商業模式,增強自身的金融屬性,投入新能源藍海

借鑑歐盟經驗 及時進行政策性宏觀調節

全球行業碳交易的標杆就是歐盟的碳交易市場,歐盟碳市場的建立比中國早了近15年。歐盟的經驗可以爲中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很多借鑑。目前,中國已借鑑了歐盟的前車之鑑,摒棄“祖父法”,實施用基準線法發放配額,並且設計了國家核證資源減排量等相關市場規則。趙俊華教授認爲,中國相關監管層本身在設計碳市場的規則的時候,已經參考了歐盟的一些經驗,然而,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的建立,碳抵消證書的推廣,後續能夠保護市場主體、規避風險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開拓也很重要。中國藉助特殊體制的優勢可以及時對碳市場進行政策性的宏觀調節。

碳交易優於碳稅 低碳經濟有助增強中國產業競爭力

趙俊華教授表示,碳交易利用市場天然且靈敏的調節機制促進企業節能減排,這一方式優於徵收“碳稅”。新能源產業是中國產業的未來,長期來看“雙碳”進程有助於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及傳統產業轉型,增強中國產業發展競爭力。

“中國的光伏產業、風電產業、電池產業包括電動汽車的產能均已達世界第一,做低碳轉型,我們國家擁有優良的基礎,不必畏懼與西方國家的競爭。”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國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