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的思政課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大學,上思政課有很多得天獨厚的素材,比如,在李大釗先生的雕像前,總有學生擺放上一束束的鮮花――李大釗先生當年在北大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等課程,可以說是最早的政課

不過,能真正上好思政課並不容易。當95後、00後“佔領”大學校園,“平視一代”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年輕人成長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生活在已經可以平視世界社會環境中,如何讓思政課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有趣有料,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成爲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都要面對的挑戰。

“做思政課,要笑看‘被懟’。”

6月18日,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啓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在活動現場,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這樣說道。

陳培永表示,“懟”,字面意思是“對”和“心”,實際上是沒有對上心。他以自己講授思政課的親身經歷說明:對上心了,就知道現在00後同學拒絕“餵養”,反對冷冰冰的說教。

陳培永觀察到,和幾年前相比,如今的大學生思考問題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前幾年,一些年輕人會有一種崇洋媚外的態度,他們會覺得外國什麼都好,中國都不好。但是現在我發現,面對一些社會問題,他們會比較國內和國外的優勢和劣勢,更能客觀地看待世界,已經具備冷靜思考的能力了。”

此外,陳培永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今這些“平視世界的一代”對於知識的接觸和獲取更加廣泛,很多北大新生已經閱讀了不少中西方經典著作,這對於思政課老師來說就是更高的挑戰。

爲了應對這些新挑戰,北大確立了“理論爲本、內容爲王、問題導向、形式創新”的思政課教學理念,緊緊圍繞這一理念開展工作,打造“北大思政課”品牌。

做好思政教育,思政課堂毫無疑問是主戰場。在北大,這個主戰場形成了一套“多維立體管理模式”。

據瞭解,北大每門課都有1-2名課程主持教師;每個課堂有1名主管教師、多名主講教師,同時配有1-2名助教;助教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擔任。北大打破一個研究所承擔一門課的做法,每一門課程的教學組組成包括不同研究所、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還有些課程專題聘請其他院系校外專家

此外,北大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全面開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2學分34學時,要求2020級學生在大一時必選此課,原有培養方案中沒有此課的大二、大三、大四同學選修,實現在校學生全覆蓋。

開設課程容易,但如何這些思政課真正做“入腦”“入心”卻不那麼容易。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裴植表示,上思政課,最難的就是讓學生“相信”。“剛入學時,有些新生對於思政課是一種排斥的態度。因此,我們思政課老師的授課基礎和別的課程不一樣,我們有時候要在一個‘不理解’的基礎上上課。”

在課堂上,裴植沒有照本宣科,也沒有展示PPT中大段的文字,而是用自己曾經研究過的20世紀30年代北京當地、特別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變遷史,讓同學們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中學習思政理論課

思政小課堂離不開社會大課堂。北京大學的“形勢與政策”課將班級教學與“名師大講堂講座相結合,還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選調生經歷分享”“校內專家講座”等主題,增強內容設計的現實性、活潑性。北大開展田間地頭的思政課等多種形式的思政教育,甚至還把思政課搬到了電視上。

改革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代價?如何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先富還能帶動後富、實現共富嗎?……對於有些高校的思政課堂來說,這些犀利的、帶有質疑性的問題往往是一些老師和學生不願觸碰的。

然而,在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手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製作的對話類思政課視頻節目“思政熱點面對面”的第一集中,陳培永對這些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這個全新的思政課形式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8位中青年學者擔綱,來自全校20多個院系的50多位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同學(包括港澳臺學生)積極參與完成的。

就在一輪輪的師生對話、討論和解答中,真理越辯越明。

在一次節目過程當中,坐在觀衆席的學生站起來向老師們提問:“之前也聽說過這種說法――馬克思本人曾經說過,自己並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那麼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呢?而且如果屬實的話,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馬克思這樣一種說法?”

面對突然的提問,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熙國回答:“這個問題是一種誤解,曾經法國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曲解誤讀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針對這種曲解和誤讀非常生氣地說,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我不是你們這種馬克思主義。這也啓發我們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教條化地去理解馬克思的某些觀點,要結合具體的實際實踐。”

陳培永表示,這樣的“突然襲擊”不在少數,但是老師們都會通過自己的多年研究積累從容面對。“這個節目可以真正讓老師和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學生的思考對我們是有啓發的,也推動了思政課教師的思維轉變。”

“原來思政課還可以這樣上!”一位看完節目的北大學子如是說,他認爲,這種方式“把抽象的理論從書本中拽了出來,融入到現實中”,切實解答了他們實際中的疑惑,解決了傳統的思政課相對枯燥,有時甚至與生活實踐脫節的問題。

“思政課教的是人,贏的是心。”陳培永說。(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見習記者 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