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聽障者有知的權力 手語扮橋樑
手語主播牛暄文示範簡單手語(我愛你)。(鄧博仁攝)
手語主播牛暄文示範簡單手語(謝謝)。(鄧博仁攝)
根據政府資料,臺灣約有12萬名聽障者,但其中使用手語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牛暄文表示,雖然難以統計,但包含使用手語的聾人及其親友,粗估約有兩到三萬人,「臺灣的聽障者的溝通類型很多元,有的人依賴手語,有的人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再用讀脣、文字字幕輔助理解。手語翻譯還是必要的。」
牛暄文接觸手語的原因,源於一個意外,「我從政治大學畢業後,在金融業工作一段時間,發現英文很重要,英文讀寫我可以自己練習,但聽和說沒有辦法。我決定申請美國的碩士班,卻誤打誤撞申請到美國高立德大學。」
高立德大學是美國聾人的最高學府,教學完全以美國手語(ASL)進行。牛暄文表示,「我花了三個月時間學會美國手語,從此覺得世界變得很好玩,因爲美國會手語的人很多,溝通起來很順利!」回到臺灣之後,他又學習臺灣手語,除了參與聾人組織工作,如今也是公視手語新聞的主播。
牛暄文表示,聾人有自己的文化,「像是手語在團體討論時,會重視先後順序,比較不會像兩個人同時講話一樣同時在打字。」但臺灣的一般聽人對手語不瞭解,更常見網友截圖「歪解」手語,「像是『兄弟』的手語是用中指,之前就有網友以爲是在罵髒話,但其實不是這樣。」
其實記者會中常有很多新的字詞,即使看到中文也不一定能理解。牛暄文表示,翻譯不只是照字面翻譯,而是要把意思完整表現,表情也很重要,要忠實呈現語氣情緒,「有人問我,手譯員翻譯的『對不對』?但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翻譯員的表現方式也不一樣。」從聾人的角度來看,「這次參與疫情記者會的手語翻譯員都是很優秀的,翻譯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