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與新美學造就新精品

數字技術在帶給人新奇審美感受的同時,也在給數字時代文藝精品產生準備着美學基礎

文藝精品是一個時代文化創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潤人們心靈世界。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推動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革,重新塑造着文藝的創意創作、生產消費、傳播接受和鑑賞評論,爲文藝精品的誕生創造了全新的環境和條件。

數字時代的來臨,賦予傳統文藝精品新的呈現形式,讓我們在數字化情景下與之再次相逢,並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比如,前段時間,央視老版四大名著改編電視劇彈幕版形式亮相視頻網站,在年輕觀衆中引發了觀劇熱潮。視頻網站、彈幕觀劇的加入爲數字時代文藝精品傳播提供了範例。再如近年來持續開展的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讓榮獲文華大獎”“梅花獎”等重要獎項的優秀之作以及各劇種保留劇目,藉助網絡平臺贏得更加廣泛的受衆。更不用說,“數字敦煌”“雲端國博”等項目爲民族藝術瑰寶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各地美術館舉辦的網絡美術展書法展,無不展示着傳統文藝精品在數字化時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會過時,數字技術賦予文藝精品更多樣的打開方式,爲大衆走近文藝精品搭建新的橋樑。

數字時代特有的技術和藝術手段、傳播和欣賞方式、審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藝精品。文藝精品之精,在於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文藝創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於以時代的方式捕捉、表現和豐富屬於自己時代的美。數字時代的文藝精品應符合這個時代的技術特性,更應契合這個時代的美學要求,從形式到內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現社會生活,遵循當代語言語法,彰顯時代精神氣質,讓人領略到人類文明行進到數字時代的新風景

媒介屬性成爲這個時代文藝精品最明顯的特徵之一。網絡文學是新媒介推動下產生並迅速崛起的文藝新類型。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67億,形成了20餘個大類型,200餘種小分類。文學之外,短視頻、豎屏劇、互動劇等視頻新品類層出不窮,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展屢成“網紅”,“數字舞臺劇”等時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也爲數字時代文藝創作提供無限可能。虛擬歌手、虛擬演員越來越爲人們所熟悉,人機共演銀幕、人機共舞的舞臺正在出現,這些文藝現象雖然還有些稚嫩,但充滿生氣和新機,必將成爲孕育文藝精品的沃土

技術進步必然帶來美學變革。數字技術在帶給人新奇審美感受的同時,也給數字時代文藝精品的產生準備着美學基礎。央視春晚節目《蜀繡》,把全息投影技術運用於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數字技術賦能舞臺美術,使之更富表現力感染力,爲舞臺美學提供了新經驗。同樣,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影視作品畫面更加清晰精緻、音響效果更加立體震撼、視覺特效更加逼真華麗;相比於演員表演、實景拍攝等而言,影視後期製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極大豐富了影視藝術的內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學空間。而依託數字平臺觀看造型藝術作品時,我們可以自由放大某個局部,也可以任意縮小整幅作品,同樣推動着欣賞趣味和審美訴求的變化。總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時感”“互動感”“沉浸感”等數字時代耳熟能詳、親身體驗的新感受背後,是一種噴薄欲出的新美學。

數字時代的文藝創作應該跟上藝術觀念和審美追求前進的步伐。在充分發揮新媒介新技術優勢的同時,把數字技術所給予人們的獨特感受,變成藝術靈感和創意,融入作品內部,體現到敘事邏輯、情節衝突、人物塑造、場景營構等各個方面,將奉獻出受衆喜聞樂見、又具有長久價值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