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周佳:請相信我們的孩子,請讓孩子成爲孩子

2020年本站教育金翼獎分論壇於2020年10月28日在北京舉辦,本次分論壇的主題爲——如何從小爲孩子賦能未來。本站教育邀請了教育行業不同賽道、不同機構的權威專家進行思想碰撞,從理念、產品、運營、服務等角度,解答家長關心的話題。

論壇嘉賓,北京新東方滿天星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周佳女士從學前教育角度出發,爲網友分享了對未來教育的觀點

本站教育:如何從小爲孩子賦能未來,說到這個主題可能我們就要思考未來30年中國需要的精英人才到底是什麼樣的?您認爲,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精英人才現在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周佳:未來的孩子好艱難,因爲他要變成具有多種能力的人,但歸根到底其實是兩個方面:一是在個人能力方面,一是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

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但大膽猜測,未來可能應該是產生大量信息充斥的時代,就像新東方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很重要的一點是他要有獨立人格,在大量信息充斥下,每個人能不能知道自己怎麼做決定,知道自己在要什麼,要自己有自己的判斷,而這個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前是非常核心和重要的關鍵期

個人能力的一個關鍵詞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落在學前,怎樣讓他在一開始就具備這些能力,他要明白、願意學習,可能放在學前我們不用學習,而是要探究、探索,因爲生活中所見的一切對於學前的孩子都是新的,對他來說都是在習得,所以我們本身就在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充分地探索,讓他知道怎樣發現問題,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其實他就是在踐行終身學習的方法論。我們新東方的學前就是這麼踐行的。

另一個關鍵詞是人際交往,世界就是越來越多的各種鏈接,信息存在,你需要去產生鏈接,我們說的“超學科”都是講你要懂得如何鏈接,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世界,很多鏈接,交際產生溝通、鏈接、合作,其實都體現在其中。學前也在踐行這些,孩子們要明白,在很多合作、小組活動、跟家庭、跟社會、跟社區所有環境下,在形成一種什麼樣的思維習慣和能力趨勢

這是我從學前的角度正在踐行的,希望賦予的一些東西

本站教育:我們應該如何爲孩子做準備,爲他們培養未來能夠在社會立足的素質呢?

周佳:“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確實有依據,中國有學前3-6歲兒童發展指南,裡面有特別清晰的描述,有家庭版也有學校版,家長們都應該把這個東西好好讀一讀。家長的賦能不是隻有學科,更重要的是素養和基本能力。

我也舉兩個例子:孩子3歲的時候,根據本身發展的規律,這時他處於自我的意識萌芽期,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很難管,孩子有很強的自我探索、自己操作的慾望,但如果家長不瞭解這個狀態,就會管得特別多,他不會在清晰的邊界下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探索,這時犯的錯誤可能就會導致未來當孩子長大了,他如何保持好奇心一直探索下去,可能是因爲你在他很小的關鍵期沒有把握好,這可能就是因爲前期我們沒有了解清楚。

再舉個例子,3歲孩子聽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發展期,所以這時候我們通常鼓勵一定要做親子閱讀,因爲故事是孩子喜聞樂見的載體,但如果家長忽略了這些東西。你會發現我們通常講“幼小銜接”,很多一年級的老師說:孩子升小學很重要的一個不能銜接的能力,而是聽的習慣比較弱,甚至非常不好;他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或是聽不明白指令,這時家長可能會亂髮一通脾氣說孩子,其實就是因爲早期我們引導過程中家長在這方面的失責。

再比如孩子到了5歲,其實他已經有了規則意識,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開始把這個關鍵期把握好,幫助他學會什麼叫收納整理,如果這時候我們引導得好,未來他上了小學,就不會說孩子不會收拾書包,不會整理,這就是個人能力。

未來他的生活不能自理,怎麼可能管好自己的學業呢?其實這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內容,我們在學前瞭解了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關鍵期,做好家庭中的正確引導,未來家長就會少很多焦慮,看到孩子就是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緒穩定,逐步走向了你認爲“別人家孩子”的那種感覺,我覺得真的是很重要。

本站教育: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已經不再像過去只要家長和學校帶孩子就夠了,現在是學校、社會、家長、機構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可以算得上未來精英人才的孩子,因此我們特別想探討一下,在這個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同的環節都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周佳:這些關係都很重要,我還是從兩方參與者來說吧,一是家庭,一是教師。學前我們倡導的是“探究式教育”,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主動去看到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的過程,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陪伴者:家長和老師。

我自己倡導做探究式教育,我自己又是適齡家長,我是否能夠把我倡導的教育理念在我個人身上踐行下去?

舉個例子,每天放學後很多家長見了孩子就問“今天學了什麼?”幼兒園小朋友家長可能會問“今天吃好了嗎?”但我踐行的是每天一定要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有沒有問出有意思的問題來?”“你今天對老師、對同學問了什麼問題嗎?”可能一開始孩子說不出來,“沒有問什麼問題呀”,或是一些讓你覺得沒什麼有深度的問題,但孩子會慢慢地琢磨媽媽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那我每天就想想辦法,能不能問出有意思的問題來,他會在潛意識中激發他去看到問題、發現問題,主動尋找,這是我作爲家長也在踐行的探究式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我們選擇了成爲一個媽媽的時候,我們明白了怎樣的教育方式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時,媽媽可能要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們自己要轉變自己的傳統觀念,或者一些習慣性的做法,我們如何變成那個更好的孩子的陪伴者。對於這件事情,我自己在踐行,我也呼籲家長們一定要去踐行。

另外是老師,其實老師是孩子在幼兒園時的重要陪伴者,我們講探究式教育,我們說老師,你不用着急,你不用變得什麼都會,你是跟孩子共同學習的共同體,你自己要變成探究者,如果老師能夠利用週末逛圖書館,尋找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東西,不斷蒐集、尋找,會使用工具,我們看到老師在努力,這樣的老師就是我們歡迎的老師,因爲他是孩子的榜樣,知道我們在用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

可能需要我們跟孩子參與的每一個成員堅持的目標和信念是一致的,這就會是高質量的陪伴,成員多了想法不一樣,該有決定性的人,比如媽媽要堅持的時候,要把周圍的關係管理清楚,要一致性的跟孩子一起追求我們要的那個教育效果,成爲高質量的陪伴者,這樣才能真正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他成長的生長環境。

本站教育:在孩子的素質教育上目前我們還有哪些誤區或是需要提升的不足之處?請周老師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觀點。

周佳:我覺得現在社會上可能有一個誤區,談着素質教育就又落在了學科和功利上,學個鋼琴是爲了什麼,學個美術也是爲了什麼,嘴上講的是素質,但其實最終還是特別功利的要把它當成學科的感覺來處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大家過於注重學業成就,反而忽視了相關差距,這個相關差距講的就是跟孩子未來生活可能產生的差距。

比如剛纔我們舉的例子,孩子會不會使用工具,家長幼小銜接,認了很多字,有爭議,但在我們的踐行中,孩子死記硬背了很多字,爲了應付幼小銜接上了學,之後當孩子再遇到生字時他就要等着老師教,其實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狀態。如果我們告訴他,你不會認字可以,給他一本字典,告訴他拼音是原來幹這個事情的,字典是用來幹這個的,寫作文遇到不會的字可以使用工具,現在有很多智能工具,讓他知道到哪裡找工具,這件事是家長應該關注和幫助孩子具備的能力,這是他的生存能力,而不只是關注他的學業成就。

再回到生活自理能力,我周圍看到過這樣的案例,小孩上了一年級,他坐在那裡自己就尿了,可能他自己還不覺得,墊子都溼了,都已經7歲了上小學了,媽媽在孩子4歲多就特別焦慮,報各種班,聽別人報了什麼班我也要去學。孩子5、6歲的時候關心的是什麼事情,比如媽媽今天生病了,我今天的網課怎麼辦。他關心的是這些,但忽略了自己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我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特別是在前端教育中,家長應該理解孩子未來生存應該具備的生存能力、個人能力以及一些思考方式,這是我們要達到的基本素養。

本站教育:現在是2020年,不知道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今天借這個機會暢想一下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應爲未來的教育做什麼準備呢?

周佳:教育中很害怕發生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什麼熱點我們就去做什麼,那叫趨勢,我們就變成那個樣子,其實我個人覺得,包括這麼多年新東方俞老師帶着我們思考的就是教育有它不變的規律,它本質的東西,這些是不管外界發生什麼變化,信息化也好、創新也好,不變的是做教育的人堅守的教育的本質,尊重學科、學段,尊重老師、家庭、社會、孩子,每一個參與教育共同體中每一個人的職責,這樣我們纔可能以不變應萬變。說教育特殊,原因在於,看上去教育好像是很簡單,可以探討、可以多變,但難度在於如何一直堅持教育本真的東西,所以我自己覺得,不管怎麼暢想,我們作爲教育人心裡要明白我們在做什麼,這就是我剛纔講的,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