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黃俊超:新世代高殖利率股出線

歐債危機再起波瀾,國際股市多頭腳步趨緩,臺股投資人除了面臨證所稅陰影下的低迷成交量能之外,還須分神應付因健保補充費制度而打亂的息利行情,該不該參與除權息?又如何計算該繳納多少補充費?

【文/黃俊超

天下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典出《晉書·羊祜傳》。生活總是在解決一連串問題,大到天下、小到雞毛蒜皮,也常是無奈後接受,而後從中找尋平衡點,或是突破的機會。就像缺水老天爺卻遲不降雨,這是天災,無奈也只能等待;但是證所稅讓股市欠缺活水,無奈中帶了憤怒,知道問題根源又能如何?

現階段的臺股,必須面臨不足千億元的日均量,又被八五○○點的鍋蓋壓着,漲幅遠落於國際股市之後,好不容易盼到一年一度領取股利的時間點,卻要面臨原先要繳納的稅之外,還要多繳健保補充費,而這多出來不確定因素干擾,會不會造成棄息賣壓?

臺股二、三季上漲機率

先從景氣循環角度來看,當大國的採購旺季過後,容易出現消費端購買力道減弱的現象,就像是吃飽了纔有力氣減肥,存夠了本纔有下次消費的本錢。而位於供給端的企業,也會趁着消費力道相對較弱的期間,針對商品銷售數字檢討,並準備下一波從返校需求開始的鋪貨潮

臺股短線趨於區間整理

再從股價技術面的角度來看,經過年底到隔年第一季的營運高峰加上作夢行情,終將於去年年報至第一季季報公告之際迴歸現實;而股價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上漲過後,「萬般拉擡只爲出」,部分資金將進行逢高調節,等待相對低點再進場步局,賣壓自然容易在盤面上顯現。

加上每年六月爲股東會的密集期間,董監事改選題材或將伴隨而來,不過由於自股東會往前推算兩個月,爲確認股東名冊最後過戶日,而爲了確定股東名單,融券需強制回補告一段落,因此,相較之下,部分買盤力道減退,籌碼面也易不利於多方。因此,臺股指數在二、三季上漲的機會並不是太大。

國際股市多位於高檔區,雖然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對指數仍有正面助益,不過近期歐債似有藉着塞普勒斯事件而死灰復燃的跡象;就算大多數的分析師都認爲無擴散危機,卻也可能會讓部分想獲利落袋,或要將資產重新調配的資金,找到了暫時離開市場或轉移標的的藉口。

健保費是「奇摩子」問題

利率向來都是股市重要的題材之一,而股利政策也是淡季時重要的吸金因素,但是從今年起,臺灣股民領取股利,不僅要留意可扣抵稅額,且股息併入綜合所得稅繳納一環外,又多加了健保補充費,甚至是證所稅,就好像是一頭牛被剝了好幾層皮。

雖說臺灣健保制度,連美英等先進國家都有意向我國取經,不過健保黑洞總是爲人詬病,平均每天虧損七○○○萬、每年超過二百億元,政府卻無力改善,只會向人民收取更高額的費用;包括高額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利息所得與租金收入,通通都被納入健保補充費扣繳範圍當中。

健保補充費對於法人持股影響不大,因此預期除了因心態影響的大額投資人可能撤出之外,在實質薪資倒退十四年的狀況下,想利用穩健股息增加收入、卻被層層剝削,一般散戶投資人恐成爲震央中心。必須要特別留意殖利率或可扣抵稅額偏低的個股,不論是否達到收取健保補充費門檻,都很可能會出現棄息賣壓,

新高殖利率股受青睞

對於息利股的要求,除了企業所屬產業趨勢正確,與公司本身財務健全之外,若能發放穩定的股利政策,等同於降低長期投資者的持有成本,也能夠吸引短線資金介入,不僅有利於鎖定籌碼與提升持股信心,對於股價也至少能夠提供低檔支撐力量。

過去,龍頭股總被認爲是最佳的息利股,例如臺積電、中鋼與旗下中碳臺塑四寶、電信三雄等,由於胃納量相當龐大,目前依舊是大型法人的最佳避風港。不過,對於較小的法人或是一般投資人來說,江山代有才人出,穩健且固定發放股利的公司,已經逐漸取代景氣循環股。

另外,也可留意通路族羣,不論是3C或是電子通路,市場所給予的本益比都是不高,也因此股價也不會太高,殖利率自然不會太低。全國電過去三年現金殖利率都高於六%,而今年經過董事會決議,將配發四.九元現金股利,配息率約當九成,對照目前股價,殖利率是高於平均值的七%上下。(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18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