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港口規模居世界首位 國際海運保障有力
編者按:水運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比較優勢。我國水運業發展經歷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和部分領域適度超前的奮鬥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已成爲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運大國,正在穩步開啓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水運篇新徵程。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趙衝久在今日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我國港口規模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45.5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億標箱,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佔有8席;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佔有7席。
趙衝久介紹,截至2020年底,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2142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592個。建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等沿海五大港口羣和煤炭、石油、鐵礦石、集裝箱等貨類專業化運輸系統。五類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覆蓋率達到75%;至2020年累計建成集裝箱自動化碼頭9個,在造7個,涌現了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引領世界智慧港口新潮流。自動化碼頭設計建造營運技術、港口機械裝備製造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一是海運船隊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0年底,我國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3.1億載重噸,居世界第二位。中遠海運集團、招商局集團經營船舶運力規模分別位列全球海運企業第一、第二位。二是海運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國際海運承擔了我國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國際航線往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程物流服務逐步向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主要內陸城市延伸。三是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果。國際海運業實現全面對外開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現代航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海南自由貿易港航運創新政策逐步推進落實,海運數字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趙衝久介紹,內河貨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國內河貨運量完成38.15億噸,貨物週轉量1.6萬億噸公里。長江干線連續多年成爲全球內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不斷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2.7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1.61萬公里;內河船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十三五”期內河企業數量減少8.8%,內河船舶數量減少21.9%,內河船舶平均淨載重噸增加31%,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升。
趙衝久表示,爲推動水運的發展質量變革、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下一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水運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補齊基礎設施和高端航運服務短板。加快推進內河干支線航道擴能提升工程,提升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佔比,實現干支銜接、區域成網、水系溝通。加快港口鐵路專用線建設,構建支撐多式聯運更高效、運輸結構更優化、降本增效更明顯的港口集疏運體系,打通鐵路“最後一公里”。以沿海樞紐港爲重點建設世界一流港口。加快建設長三角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補齊高端航運服務短板。
二是提升海運服務保障能力。建設現代化海運船隊,完善全球海運服務網絡,提高糧食能源礦石等重點物資運輸保障能力和集裝箱運輸韌性,發揮海運在服務外貿運輸、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中的“壓艙石”作用。
三是推進改革創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水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航運數字化轉型升級。統籌推進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綠色航道、綠色運輸組織。深化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推動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港口協調發展。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鐵水聯運發展,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向鐵路和水運轉移。
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水路旅客運輸、危險貨物水路運輸、重要航運樞紐運行、防範商漁船碰撞、重要橋樑防船舶碰撞等爲重點,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查隱患、堵漏洞、補短板,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強化系統性安全風險防控,着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加快推進水運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