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志/推動物聯網,我們需要亞洲矽谷嗎?

林全要把桃園打造成亞洲矽谷(圖/政院網站)

文/劉建志(亞洲物聯網聯盟秘書長

近日網路上熱烈轉載幾篇批評亞洲矽谷的文章或名人言論,多數的論點不外是矽谷不是那麼容易學的、爲什麼不在方便的臺北、或是不要再蓋硬體了。當然,矽谷的確無法複製,則全世界早就到處是矽谷了,不過,誰說亞洲矽谷就是完全複製美國矽谷的產業結構。目前這一波的矽谷主力除了老牌的硬體或IC公司外,就是藉由互聯網崛起的軟體服務公司。臺灣過去幾年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孵化器,培養出了無數的團隊,只是至今尚未看到幾個走出臺灣,享譽國際的成功案例。除了,這樣的互聯網產業成績,我們難道不該思考讓臺灣的軟體人才前進到另一個同樣是軟體人才的競技場,而且與我們的傳統強項有更深連結的物聯網嗎?

爲什麼不在臺北、爲什麼不在全臺任何一個地方、爲什麼要侷限在桃園市妙哉此問!互聯網經濟主要都是面向人、面向消費者,與既有的產業幾乎處在不同世界。他們應該在哪裡設辦公室,答案很容易回答:發展電商業者,需要距離工廠很近嗎?搞分享經濟者如Airbnb需要靠近建商嗎?或者,Uber需要離GM或Tesla很近嗎?當然不用!所以,Facebook在矽谷或其他地方都無所謂、Amazon在西雅圖照樣服務全世界。

那物聯網呢?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方案包含了sensor、gateway、各式各樣的equipment、提供PaaS的物聯網平臺與數據團隊、開發應用服務的application或business software團隊,最重要的是,很少有物聯網方案可以脫離特定產業知識而獨立存在。

舉例來說,工具機廠商邁向智慧工具機,進而被應用服務層廠商整合成智慧工廠(裡面可能包含了conditions monitoring、preventive maintenance或smar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等),開發這類應用服務方案的團隊適合躲在冷氣很強、買星巴克很方便的臺北市區辦公樓裡面嗎? 這次的亞洲矽谷規劃不論從產業選定、執行策略、落實場域,與之前的航空城相比,在內容紥實程度上已經可以看到進步。

▲擬打造亞洲矽谷,蔡政府選定桃園當基地。(圖/記者季相儒攝)

不要再蓋硬體或利用議題炒地皮了,誠哉斯言!政府過去的確有這樣的可受公評之處,只是國發會或桃園市政府曾表示要等硬體蓋好纔開動亞洲矽谷計劃嗎?有電信或有線電視實際營運經驗的廠商都知道,要申請地方政府同意在公共場域開挖路面、設置公共設施必須事先申請路權。基於維護公共景觀、民衆安全等等理由,路權申請要經過非常嚴格審查程序,耗時耗力,廠商往往視之爲畏途

物聯網在全世界都是屬於衆人討論的新玩意兒,真正全面性的完整方案几乎尚未得見。在這個還未產生王者的新領域裡,用最快速度找到合適的試驗場域將研發的方案付諸實現,發掘現有方案中應該改進之處,不正是產業崛起的契機嗎?政府劃出一塊區域歡迎各路英雄進入實驗各種創新的方案,尤其是smart city方案,提供快速的路權審查通關,豈不是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良法善政嗎?

至於某卸任官員表示發展物聯網爲什麼不向幾位互聯網意見領袖請益。說這句話之前,發言者應該先自問一句,我真的瞭解物聯網與互聯網科技的異同之處到底在哪裡嗎?

當然,有的評論方向的確是真知灼見。物聯網雖然包含了不少的硬體裝置,但它的本質是「軟體與服務」,而且這個產業需要的軟體人才的確不是飄在天空的軟體人才。它需要能結合特定vertical知識的軟體人才,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工具機廠商需要的軟體人才必須熟悉SCADA、EtherCAT之類的軟體或各式各樣的通訊標準,甚至還要配合不同產業的客戶,規劃不同的應用服務。即便是相對上游的IC設計公司,已有不少轉型爲部分的力氣用在IC設計開發,更多的力氣用在開發公版電路板、甚至具體應用軟體。

聯發科的傳奇,不就是這麼起來的嗎?問題在於,臺灣過去以製造業爲主體的經濟底下,大部分的軟體人才只能淪爲幫硬體公司寫寫韌體,有能力掌握特定產業知識的軟體人並不特別吃香。增加這類人才的培養,纔是當局發展物聯網產業首先應該思考提升的關鍵。

▲上任喊出「亞洲矽谷」,林全視察桃園預定地。

特別是當前這一波政府與新創領袖鼓勵的「輕創業」,幾個工程師湊在一起就可以寫個電商、叫車或社羣程式,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所以創業變成顯學。只是當所有的軟體菁英都往這個方向奔去,還會剩下幾個人願意在產業十年磨一劍,踏實地結合產業經驗與軟體技術,讓物聯網真正爲各行各業「智慧化」、改善人類的生活、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率?這纔是讓人最憂心的現象。再者,物聯網這個領域的發展方興未艾,各國際性公司、各大物聯網組織紛紛制定不同的通訊標準、推出不同的通訊技術或硬體裝置,物聯網應用方案的發展本身又涉及過去不相干的複數以上軟硬體業者跨業協作,在在都限制了物聯網應用的發展速度,以及拉高了新創物聯網團隊投入門檻。

新政府推動亞洲矽谷與智慧機械之都,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創造一個環境,在臺灣自己相關軟體人才有待重新培養的當下,讓臺灣、全亞洲或全世界有心投入物聯網軟體或服務開發的軟硬整合人才有一個優質的物聯網平臺,這個平臺必須往下支持世界上數量龐大且尚未一統的衆多物聯網通訊協定、串聯數量龐大的物聯網硬體裝置,往上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應用服務,讓所有的服務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資訊相互流動,而不是一個個物聯網小圈圈或是孤島。這樣的環境,個人稱之爲「物聯網生態圈」。

在這個生態圈裡面,物聯網應用服務的開發團隊不要頭疼應該採用哪一個通訊協定、不需要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尋好幾個不同製造商,但卻都是爲了開發某一個特定應用方案必須的硬體裝置。相反的,他們只要專注在這個平臺上開發有市場價值的應用服務方案即可。

這個生態圈不是隻能容納臺灣團隊關起門來在島內搞「臺灣杯」,相反的,我們應該積極將鄰近國家的物聯網業者或資源納進「亞洲矽谷」這個生態圈。這個生態圈一旦在臺灣形成,將來所有的創投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臺灣找物聯網應用服務團隊投資,而被整合在這些應用服務的臺灣硬體裝置商,他們生產的硬體都會因爲這些物聯網方案被廣泛採用而拉動製造需求。這時候它也就當之無愧爲「亞洲矽谷」或「智慧機械之都」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劉建志,亞洲物聯網聯盟秘書長,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