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多數學校的心理諮詢室都成了擺設?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高維公(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得到了學校家庭社會高度關注。各級學校均設立了心理諮詢室,並安排了心理輔導教師各縣市建立了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一些持有國家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志願者也加入了這一隊伍,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心理呵護,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路和實踐。但是由於“心理諮詢”這一舶來品,在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心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鏈接,相關的宣傳和師資也沒有跟上,使得大多數學校的心理諮詢室都成了擺設,停留在應付檢查層面上,與心理諮詢室建立的初衷相背離

一是心理諮詢室有其存在的理由,但無法有效滿足青少年實際需要。近些年來,各地發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個案及自殺事件成爲媒體呼籲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根源。來自西方心理科學沙盤遊戲療法等被廣泛引進,甚至有的學校還配置了催眠器材。但心理諮詢師師資匱乏,與心理諮詢室嚴重不配位,不能有效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

二是一些學校錯誤的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統一讓心理諮詢師來解決,忽視了學科教師、班主任育人的擔當。教師面對學生的心理困惑給不出解決問題也是普遍現象。近些年來,班主任工作越來越繁雜,但真正作用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交流問詢卻越來越少。家訪校訪也越來越形式化,即使有交流,也只是針對青少年學習上的需要。

三是部分班主任及科任老師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思考維度單一。學生一旦有了問題,抱怨型教師佔多數,主要表現如下:將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歸結於不努力,將學生不良生活習慣歸結於家長不作爲。這些教師對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氛圍同伴關係缺乏瞭解,以指責抱怨批評替代教育疏導,甚至在學生需要傾訴的時候,報之以體罰懲戒,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這一代青少年羣體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缺少內心傾訴。可以說,學校走心理諮詢專業化之路在將來應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方向,不過就目前我國的具體國情而言,一味強調走專業化道路似乎爲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