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你好,李煥英》,看哭了全網觀衆
就地過年,催生了文化生活的火爆,使得今年的春節檔電影成績格外亮眼。其中最受推崇和好評的要數賈玲導演的作品《你好,李煥英》,票房已突破40億。無數觀衆在電影院爆笑之餘又淚流滿面,發出這樣的感慨:這麼假的劇情,怎麼就讓我們看哭了呢?這也引發出一個問題,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否必須完美?完美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的唯一標準嗎?
一直以來,文藝界約定俗成的觀點就是一部作品要儘可能追求完美,藝術的至臻之境就在於它的完美性。所以我們才推崇王羲之的字、齊白石的蝦、曹雪芹的《紅樓夢》,因爲他們的作品近乎完美。完美像是橫在每位藝術創作者面前的高加索山,創作者如同普羅米修斯懷揣着對完美的渴望與恐懼,任由它來啄食自己的心臟。無數初出茅廬的青年人被完美的口號嚇倒而裹足不前,無數備受矚目的大師因過於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慘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反觀今年春節檔“最大的黑馬”《你好,李煥英》這部影片,它的成功卻恰恰來自不完美。首先,劇中賈玲扮演的賈曉玲跟完美不搭邊。一個胖丫頭,還整天闖禍,用賈玲的話來說就是“沒做過一件讓她媽高興的事”。相比較賈曉玲對自己一無是處的愧疚,李煥英對女兒唯一的要求卻是“健康成長,天天開心”。母女二人在劇中有這樣對白:“媽,你爲什麼這麼愛笑啊?”“因爲我生了你呀。”賈曉玲的不完美一絲一毫都不曾減少母親對她的愛,也許就是這樣無條件的樸素的感情打動了觀衆,把我們從擔心不完美的恐懼裡解放出來,可以坦然自在的做自己。
其次在劇情構建上《你好,李煥英》也稱不上完美之作。賈曉玲趴在母親的病牀上,痛哭悔恨之際發生穿越,回到了李煥英的少女時期,迅速跟李煥英成爲好姐妹,融入她的生活,並試圖改變她的人生軌跡。具體如何穿越,又是如何融入母親的生活,隻字不提。男主角沈光林文藝晚會演出那一場也是相當無厘頭,劇中人物的行動完全服從劇情的需要,而丟失了基本的形象設定。至於當地古惑仔是如何對賈曉玲頂禮膜拜、任其差遣,並很快產生感情同樣是個謎……
可是沒有人想要計較這些,所有的不完美都像是被忽略掉,我們留下的只有對作品的感動:你的媽媽永遠比想象的更愛你。影片中賈曉玲本以爲穿越到過去是爲了完成自己的遺憾“讓母親高興一回”,沒想到卻是母親爲了促使她完成心願。她本以爲前來送她上大學的母親,在自己的勸說和目送下已經坐上公共汽車回家,沒想到在她“啪”的一聲關上窗戶的那一刻,節儉的母親又悄悄退票下車,在風雪中步行回家。很多時候,就像那一聲理所當然的“啪”一樣,母愛就隱藏在我們關上玻璃窗的那一瞬。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依然有母親默默的愛。賈玲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什麼是當你明白過來時,母親早已不在身邊的痛,什麼是母愛如水……當我們在電影院裡看到李煥英永遠爽朗開心的笑,永遠寵溺包容的眼神,永遠不知疲倦的付出,永遠那麼熱切的鼓勵,我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母親。
賈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前面所有看似不完美的小細節,都被她用真心一點點拼貼起來,一點點粘合起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一顆晶瑩剔透、充溢着愛的心。這顆心是那樣的具體可感,觸手生溫,讓我們感受到母愛是多麼的深厚博大,又是多麼的真實動人。賈玲曾說過:我把心都掏出來給你們看了。爲了專心創作《你好,李煥英》這部作品,她用三年的時間幾乎推掉所有的工作。她想用這樣一種方式,回憶母親的點點滴滴,表達對母親眷戀和懷念,縫合自己內心遺憾的同時,也溫潤着我們。
我們被這樣一部看似不完美實則完美的作品感動,又哭又笑的同時似乎也找到了答案:文藝作品並不是非要完美才感人,完美只是一種追求,而絕非目的。比起完美,更重要的是投入自己、付出自己、敢於嘗試。人類歷史上真正稱得上完美的作品極少,我們大多數的精神生活是建構在那些並不完美的作品上。我們尊稱王羲之爲“書聖”,但並不妨礙我們欣賞張旭的草書、徽宗的瘦金體;我們說拉斐爾的畫是完美的,但也有很多人更喜歡畢加索,認爲畢加索更能豐富他們的精神。可見,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受人喜愛的原因並不在於完美,而是它是否被貫注真誠乃至靈魂。
我們評價一種技藝或一部作品臻於完美,說它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是每位創作者都想要達到或者追求的目標。然而,我們常常忘記爐火純青必須是在不斷地燃燒,不斷地回爐,不斷地釋放之後才顯現出的青色,假使你一直不讓爐子熱起來,那爐火純青根本無從談起。完美在於反覆不間斷的付出與探索。我非常喜歡神話故事裡一位神的形象,也許相比於其他的諸神他的形象並不光輝,也常常遭到忽略,他甚至應該被寄予深深的同情——相貌醜陋,是個瘸子,每天在火山口底下不斷的打鐵。他是工匠之神伏爾甘,在他精巧的手下,宇宙間最完美的珠寶、武器層出不窮,他夜以繼日的工作,不斷地付出自己。完美就是由這樣不完美的形象產生。就在《你好,李煥英》上映短短10天后,賈玲已經榮升爲中國票房最高的女導演,我們應該能夠感到一絲欣慰和啓迪:不僅要牢記追求,更要投入自己。(作者: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