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更需要兩岸融合清單

報社

一年一度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克服疫情和兩岸政治氛圍不佳的影響,以臺北─廈門視訊連線方式舉行。儘管會前陸委會的「提醒」顯得小家子氣,會中雙方對「兩岸經濟誰依賴誰」產生爭論,但這場峰會仍算是異常艱難的兩岸關係現況下,兩岸高層彼此釋放善意、互留餘地的表現。

此次企業家峰會有兩個亮點,代表了兩岸之間善意仍存:一是海基會代理董事長許勝雄臺灣企業家身分出席峰會,在如此敏感情勢下,許勝雄與會應獲得我方層峰首肯,陸方亦未表達異議。二是汪洋劉結一的峰會發言大談融合發展、經濟互利,政治味道較淡,僅汪洋提及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過去動輒點名民進黨、痛批臺獨的狠話,完全沒有出現。

跡象說明,民進黨政府認定,企業家峰會屬於兩岸「有意義對話」範疇,而不是國共論壇、海峽論壇等這類統戰平臺,兩岸高層有默契、小心翼翼地維持這一平臺的運作。從中可以看出,儘管大陸武統思潮已從網路輿論「倒灌」至智庫菁英乃至決策層,臺灣的反中民粹時有肆虐,但兩岸最高層仍然冷靜務實。兩岸謀和,求穩優先,這是所有理性決策者都深知的道理。

相比之下,大陸內部近來不斷維持「臺獨清單」話題的熱度,卻更加值得關切,其影響也需要謹慎評估。從近期大陸學者頻頻的放話,透露了一些具體細節,跟一個月前只是媒體捕風捉影式的放話已有很大不同,說明大陸內部的研究工作已經成型,未來可能仿照《港版國安法》透過人大推動立法。

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人民大學涉臺學者王英津最近刊文透露的內容:臺獨清單是慎用非和平手段的情況下,透過和平的司法手段打擊臺獨的新舉措;臺獨清單意味着將「頑固分子」和臺獨追隨者、臺灣普通民衆區分開來;列上清單的「頑固分子」可以「戴罪立功」減免處罰;臺獨清單是2005年《反分裂法》之後又一「重大舉措」。

由此看來,大陸的臺獨清單立法工作似乎已經箭在弦上。從廣義的兩岸和平角度看,北京沒有因短期內的選舉結果或民粹所動搖,輕率放棄和統路線、轉向武統臺灣,而是以「精準遏獨」、不針對臺灣民衆的方式嘗試新做法。不過,兩岸政治體制懸殊,雙方社會心態和民意民情有很大不同,大陸制定臺獨清單應充分考慮現實情況,避免產生反效果

臺獨清單究竟只是政治震懾,還是要追求實實在在的懲處?如果是前者,在實務上不僅意義有限,後遺症可能更大。首先,正如不久前「施正屏事件」已打擊兩岸學術交流,臺獨清單可能讓臺灣「兩岸和平派」、「交流派」反受打擊,更難立足。其次,在民進黨執政下,臺獨清單對綠營政治人物而言,不但不具震懾效果,反而會帶來光環效應,蘇貞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原本可能下臺,臺獨清單新聞傳出後,反而讓蔡英文投鼠忌器。此外,北京若想模仿美國「長臂管轄」式制裁清單成員,而臺獨正是倚仗西方資源才得以生存發展,西方國家是否願意配合制裁,是否因此產生大陸與國際社會的更大嫌隙,又是個大問題

另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若臺獨清單決策過程始終處於檯面下、秘密化,反而會讓兩岸民粹陷入更極端的獵巫狂歡,打擊面不僅沒有縮小,很可能傷及無辜。例如最近獨派媒體人彭文正追查蔡英文學歷問題、爲中天新聞聲援,和王又正同臺出席節目,很快就有大陸激進網民指責王又正是臺獨分子。這種莫名其妙的指責中傷,以及有心人的挑撥操作,勢必隨着北京將臺獨清單正式提上議程而有增無減。

不少人最近已經注意到,民進黨透過煽動反中、壓制異見的鴨霸執政,已經出現破口,這說明臺灣社會及民主制度仍有自我調適、糾錯機制。因此,愈是這個關鍵的轉折期,大陸就愈要冷靜處理臺獨清單議題,多聽聽臺灣社會的建設性聲音。最重要的是,兩岸和平終究是有賴於臺灣社會的內生力量,而這又取決於兩岸融合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大陸「融合清單」拉的愈多,兩岸和平發展、和平融一的前景就愈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