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節目亟須擺脫“梗依賴”

從《實話實說》,到《東方夜譚》《今晚80後脫口秀》,再到《脫口秀大會》,脫口秀文化中國間歇性地發展了一二十年後,終於迎來了爆發時刻,目前不僅線上點擊量很高,據說線下的脫口秀表演也一票難求。

脫口秀的走紅,以及其散發出的頑強活力生命力,吻合了社交媒體時代年輕人釋放壓力與吐槽的需求:對老闆的反感,對超時工作的抱怨,對未知生活的恐懼,還有對人際交往的逃避等等,都被寫進了脫口秀段子裡,在爆笑中觀衆似乎得到了些許安慰與治癒。

但也有一種潛在的風險盤桓在脫口秀節目周圍,即觀衆對於脫口秀演員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唯有更加勁爆的段子、更爲激烈的情緒,才能使觀衆保持對節目持久的興趣,於是,一些脫口秀演員開始冒險,追求“炸場效果,對於脫口秀的長期發展來說,卻如同飲鴆止渴。

就目前脫口秀的基本盤來看,一是相比之下觀衆更喜歡簡單“粗暴”的搞笑,二是一旦把握不好分寸尺度,很容易讓一名脫口秀演員被集體拋棄。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脫口秀內容基本是靠梗文化支撐起來的。而梗文化的易碎性以及難以保鮮,使得脫口秀節目缺乏更耐人尋味的空間

何爲梗文化?簡而言之,梗文化是網絡起鬨文化、吐槽文化、彈幕文化、網紅文化的綜合體,梗文化集合了上述各種網絡文化的精華,並賦予了某種神秘感,使得“講梗”成爲年輕人心照不宣的秘密。通過梗文化,年輕人獲得了一種更深的共鳴和一種集體在場感。於是,不斷尋找流行於年輕人中間的各種梗,成爲脫口秀演員在當下最爲本能創作衝動

女工梗”“雙胞胎梗”“直男梗”“離婚梗”“諧音梗”……以今年夏天很受關注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爲例,可以看出當下的脫口秀內容是段子與梗的天下。對於新鮮的梗,觀衆報之以掌聲;對於老梗,因爲早已與演員建立了一種情感上“朋友式”的聯繫,觀衆也會給予默契的笑聲,正是基於梗文化的中介功用,讓脫口秀體現出空前的活力。

早期的脫口秀節目之所以沒能生存到現在,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播出平臺的限制。因爲在電視臺播出,需要更長時間的製作準備,也受更多內容上的約束,在跟進新鮮事物、實現靈活轉身方面,比不上現在主要在網絡平臺傳播的脫口秀節目。但是,節目受歡迎,不等於製作者沒有危機感,觀衆寬容背後的挑剔以及喜劇口味的不可捉摸,也讓現在的脫口秀節目製作者如履薄冰。

想要長期贏得關注與喜愛,中國的脫口秀節目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擺脫“梗依賴”,多用演員的人生經歷與生命體驗以及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創作出既幽默又有深度的段子。西方脫口秀的影響很大,他們的主持人與演員以中年人爲主,甚至不乏老年演員仍然意氣風發的實例,這就是得益於年齡與閱歷所帶來的優勢。而中國的脫口秀演員都年輕,這使得他們在生活積累與素材提煉方面難免有所欠缺。要知道,優質的脫口秀,只講梗、只嘲諷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容層面上的豐富與犀利。

不過,年輕也有年輕的好處,成長的空間很大,未來的舞臺也很大,這一代脫口秀演員有可能改變中國觀衆的喜劇觀念,造就一個新的喜劇時代。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