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市場主體辦事便利度

河北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成立於2018年5月30日,爲企業和個人提供“一站式”行政審批事項受理和便民業務受理。圖爲在該服務中心服務檯,居民進行人臉識別並取號。

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攝

近年來,重慶市綦江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健康高效發展。圖爲位於綦江區工業園區的重慶炙焱動力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趕製出口訂單產品

陳星宇攝(人民視覺)

6月3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有關情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熊茂平在會上介紹,自2021年7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覆蓋清單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爲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同時在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加大改革試點力度,力爭2022年底前建立簡約高效、公正透明、寬進嚴管的行業準營規則,大幅提高市場主體辦事的便利度和可預期性。

爲企業減輕了辦證負擔

開展“證照分離”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熊茂平介紹,這項改革,實質上是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按照四種方式分類推進審批制度改革,並以清單方式實施管理,方便市場主體清楚、明白地辦理許可證,進入到相關領域經營。

激發了市場主體發展活力。2019年12月1日改革試點以來,全國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41.34萬戶,受惠於改革的有20.18萬戶,佔比48.81%,實實在在爲企業減輕了辦證負擔。今年1至5月,全國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13.58萬戶,同比增長60.52%,高出全國新設企業同期增長率30個百分點。

加快了政府職能轉變。“證照分離”改革明確了“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進一步釐清部門間的監管職責。有關地區和部門在信用監管、智慧監管等方面還進行了許多創新探索。

優化了營商環境。“證照分離”改革以來,着力推進涉企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讓企業在公平、透明、便捷的環境中自主決策、創新發展。從試點情況看,一些高頻經營事項,如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核發、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建築施工企業資質認定、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廣告發布登記等合計辦理量佔五成以上,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效果明顯。第三方評估顯示,85%的被調查企業認爲,改革後辦理許可證便利化程度較高

直接取消的審批事項達68項

談及此次“證照分離”改革,國務院審改辦協調局負責人龍飛介紹,和之前相比,這一次的改革部署進行了深化和拓展。

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覆蓋清單管理。確保依法設定的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清單管理,清單之外“非禁即入”,企業可以自主開展經營活動。這樣的做法有利於進一步明晰政府與企業的權責關係,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對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以更大的力度實施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這次全國直接取消的審批事項達到了68項,審批改爲備案15項,實行告知承諾37項,對優化審批服務的事項逐一確定了下放權限精簡材料、壓減時限等一些實實在在的改革舉措。在這個基礎上,在自貿區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增加試點取消審批14項,審批改爲備案15項,實行告知承諾40項。

進一步加強了改革系統集成和系統配套。“證照分離”改革以後,證與照的辦理功能分離,服務和監管必須有效銜接。這一次改革進一步梳理規範了企業經營範圍的登記管理,對一般經營範圍企業領照即可開展經營,對於經營範圍內有需要辦理許可類的事項,登記機關將在企業領照的時候明確告知,爲企業辦證提供指引。

防止出現監管真空

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如何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趙龍飛表示,這次改革部署嚴格落實“放管結合、並重”的要求,對每一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都明確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具體措施,要求各地區和有關主管部門根據改革方式,健全監管規則,結合行業特點完善監管方法,並且要明確具體事項的監管責任主體,確保放得開、接得住、管得好。同時還要求登記機關與行業主管部門協同配合,加強信息互通共享,及時掌握新設企業的情況,動態調整監管範圍。

“進一步明確監管責任,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要求有關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堅決糾正‘以批代管’、‘不批不管’問題,防止出現監管真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登記註冊局負責人陳燁說,同時,有關部門要根據涉企經營許可事項的改革方式,分領域制定全國統一、簡明易行的監管規則,建立健全技術、安全、質量、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國家標準,爲監管提供明確指引。此外,對一般行業領域,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持續推進常態化部門聯合抽查。充分發揮信用監管基礎性作用,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提升監管效能,使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

“下一步,我們將以問題爲導向,繼續完善改革舉措,抓好政策落細落實,爲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打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熊茂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