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納健保給付 最大受惠者曝光

免疫療法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將納入健保給付,最快12月上路。圖/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帶給癌友新希望,但完整療程費用常超過數百萬元,逼得人喘不過氣,病友團體呼籲將之納入健保的聲音始終不斷。健保署全民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以下簡稱共擬會議)在2018年8月16日通過,免疫療法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將納入健保給付,最快12月上路。若以病友體重60公斤計,一個療程可比現今省下約165萬元。

健保署指出,這次給付條件是「腫瘤無法切除或已轉移的第3期或第4期黑色素瘤病人,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或無法耐受其副作用,且身體狀況良好」,每年約有100位病友受惠。廠商估算的數目則是約60位。

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癌致死率最高的癌種,初期外觀像顆黑痣,常被忽略。香港藝人謝霆鋒曾自曝拍電影《十月圍城》時剃光頭經紀人一眼看到他左耳上方有個黑痣,不過當時他也沒在意;直到自己再爲電影剪短頭髮,經紀人警覺黑痣變大,他纔去檢查,幸虧及早發現是黑色素瘤,切除後無大礙

下一波納入給付的可能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友

100名癌友數目雖少,但爲後續更多免疫治療納入健保敲開大門。爲什麼第一波是黑色素瘤先通過給付?共擬會議主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表示,免疫治療藥物跟標靶藥物(多數對單一癌症特別有效)不同,一種藥可能對多種癌症都有效果。已經在臺灣上市的第二代免疫治療藥物,適應症範圍更廣,例如對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都有不錯的療效,因此這兩項適應症是可能優先被討論的對象

陳昭姿指出,下一個被覈准給付的對象可能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晚期患者,因爲病人數衆多,財務負擔預期將加重。她也呼籲,在健保資源有限下,病人除了等待其他免疫療法藥物納入給付,「部分負擔」或許也是個加速給付的解套辦法

若治療費用不是全由健買單,而是病人自付一定的百分比,例如10%或更高,如同其他臨近國家,包括日本與韓國等,這樣健保就能騰出空間(例如:放寬原先給付條件)讓更多病人提早得到給付。「在健保財源困窘的現況下,參考其他國家方式,這恐怕是最務實的做法。」她說。

免疫治療首納健保揭示了癌症治療的新里程碑。《康健》整理免疫療法必知事項,一次報你知。

想接受免疫療法,先了解4重點

1. 免疫藥物不能取代其他治療

「癌症的常規治療還是以手術、化療、放療爲主,沒有改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

雖然就理論上來說,病人似乎趁體力還好、愈早期接受治療,療效會較好,但目前免疫新藥臨牀試驗大多是針對既有治療都已無效或復發的病人,還沒辦法證實早期就接受免疫治療的效果會比傳統治療來得好。因此,現階段不建議將免疫治療作爲第一線的唯一治療。

免疫藥物的原理是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 使用免疫藥物也可能有副作用

免疫藥物的原理是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使用這類藥物也可能引發病人免疫反應過度,俗稱「免疫風暴」。可能出現的反應包括全身性皮膚紅疹腸炎導致的腹瀉、腦下垂體發炎以及肝毒性等症狀。早期也有病人在試驗過程中死亡。

其他一些非免疫相關的副作用則包括疲倦、掉髮、皮膚癢肝腎異常等,但這類副作用通常較不嚴重,病人只需配合用藥與適度休息就可改善。

張文震指出,免疫機制十分複雜,病人的反應也可能同時牽涉到腫瘤科風溼免疫科胃腸科內分泌科等的問題。他建議,治療時,應儘可能選擇能跨科整合照顧病人、且具有治療經驗的團隊

3. 如果你的癌症不在免疫藥物的適應症清單中,建議可參加臨牀試驗

由於目前在許多一、二期臨牀試驗中,免疫藥物對不少癌症看似有些效果,病友們不免會想在主管單位覈准的適應症以外嘗試使用這類新藥。

臺北榮民總醫院教授級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未被列入適應症內的癌症,代表還需要更多完整、嚴謹的試驗結果來證明其安全性與療效,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先找主治醫師討論,看看是否有合適的藥物臨牀試驗可以參加。

4. 若參加藥物試驗計劃卻抽到對照組,記得向醫師坦言心中疑惑

蔡俊明說,其實現有的新藥臨牀試驗,爲了保障病患權益,即使是對照組,也會盡可能採取現有治療的最佳方案。

「可以理解病人的心情,但如果病人統統只選擇實驗組,臨牀試驗做不下去,」蔡俊明說,較理想的方式是在過程中,遇到任何疑慮或需求時,都提出來和醫療團隊討論。例如少數情況中,接受化療的對照組,被規定不能使用可能效果次佳的標靶藥物。但即便如此,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也會持續追蹤病人狀況,甚至因病人病情需要,調整治療。如果真的覺得不滿意,病人也可以在任何一個階段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