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別讓RCEP斷了兩岸產業鏈(王冠璽)

去年11月15日,受到疫情影響,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視訊方式,簽署RCEP。圖爲2019年在泰國曼谷的第三次會議。 (中新社

2021年4月15日,中國向東盟秘書長正式交存《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覈准書,這標誌着中國正式完成RCEP覈准程序。RCEP生效將對臺灣形成一定程度貿易障礙,受影響的幾項傳統產業的產值雖然不高,但這些產業若是因此外移或被淘汰,對臺灣(尤其是中南部)的就業率社會穩定將產生影響;這些產業若是成功轉型升級,將產品銷售至RCEP以外區域,亦將使兩岸產業鏈某程度脫鉤,對兩岸關係融合度將帶來負面影響。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相當程度受制於美國,中國若爲了對抗美國的貿易制裁而有去臺化傾向。在大陸境內的指標性臺商臺企將被迫啓動「去大陸化」安排,尋求建構新的產業鏈以分散市場風險。中國大陸是否能夠因此成功對抗美國或未可知,但是臺商臺企撤離大陸,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將隨之大幅下降,兩岸關係的融合度亦將隨之減弱。

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仍非製造強國。十四五開局前,全國排查行業卡脖子技術,以製造業最爲集中。例如:製造芯片的操作系統、新材料系統、精密設備系統等,均受制於人。《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航空發動機、傳感器、離子隔膜、高壓柱塞泵環氧樹脂…等,需要追趕的十大領域技術,多半也受制於人。卡脖子技術均涉及基礎研究,十年有成,已經很了不起;並非所有卡脖子的行業都當如芯片一樣,投資大量資源研發。以舉國力量同時投資研發多種行業關鍵技術,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因爲一旦產業受到新科技影響而發生重大改變,此前投資將全數作廢。美蘇軍備競賽結果乃前車之鑑,中國不可不防。此外,美國正組織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經貿發展形成合圍之勢,當前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外循環)不夠順暢,中國還要防止自外於國外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所形成的新差距。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講了6條加快科技創新的意見,其中一條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中國需要的是「加強」而不是「減弱」,「加入」而不是「脫離」全球分工協作系統。中國可以嘗試自制芯片,但必須確保始終處於發達國家(地區)的芯片產業鏈之內,以避免與全球創新鏈的新產品所形成的新產業鏈脫勾。

當前臺灣的高科技產業與大陸已經形成了連通全球的產業鏈,僅從大陸自身的經濟發展需要來看,更多的是要保護好兩岸既有的產業鏈。若是從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來看,大陸方面應當做的是積極創造得以影響臺灣產業鏈與就業市場的局面,而不是反向創造條件讓臺商臺企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存度,甚至是被迫選擇放棄大陸市場。

中美兩國的博奕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臺灣是中國的基本底線,也是美國對付中國的王牌。臺灣社會的兜底邏輯,肯定是加入哪一方陣營對自己的發展更有利,就會傾向哪一方。筆者必須強調的是,因爲中國與美國對臺灣的設想有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大陸作爲啓動統一的一方,必須對臺灣人民提出並且落實遠超越美國能夠爲臺灣人民提出的條件,才能夠在兩岸關係中獲得最終最徹底的勝利。

當前對中國大陸來說,最便捷有利也是成本最低的兩岸策略,就是通過強化兩岸的經貿關係,緊密團結臺商臺企,一方面讓臺商臺企爲中國大陸的建設持續做貢獻。一方面也通過中央層級的法律,讓來到大陸生活的臺灣人民,能夠在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享有完全公平的待遇。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時強調,中國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2018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會議中提出,要借鑑國際經驗,抓緊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逐步在全國推行。國家發改委法規司據此召開會議研究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2個城市開展首批試評價。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2019年,臺資企業佔比中國大陸出口貿易額4成以上,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當然包括兩岸營商環境提升在內。商業環境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商人將本求利在商言商。對大陸來說,最要緊的是必須創造更強大、更穩固、更友善、更進步的經濟發展條件,而這一切都指向了兩岸營商環境的提升與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於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表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有鑑於此,筆者呼籲高層授權合適的研究機構,推動兩岸專家學者與臺商商臺企共同合作,根據國家總體發展佈局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省分與城市作爲評鑑對象,定期發佈年度《臺商臺企大陸各省市營商環境藍皮書》,爲鞏固、繁榮以及融合兩岸的產業鏈,進一步做出重要貢獻。

(作者爲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