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學校盲目合併下,除了學生權益受損外,更可能犧牲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圖/商業週刊攝影賴建宏

文/黃亞琪

你的母校還在嗎?日前,臺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劃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瞭解,雙方已啓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臺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90年曆史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

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他們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

「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爲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臺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爲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爲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且同爲規模較小學校

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2011年,教育部爲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5年500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臺大拿了30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隻有3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5年下來,成了「臺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2015年臺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臺、成、清、交都在40名內,臺科大第45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臺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爲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爲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合併永遠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可成爲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些合併行爲只會淪爲無意義的行動,從一流變二流!

【 更多報導

日本玩,一半字都看得懂!日本沒廢除漢字,關鍵就在70年前的一場考試

想兼差快學這招!他是Uber司機,沒載客卻半年賺進296萬

一個補教名師的告白:寧可小孩成績爛,別送孩子去補習班

如果每個月都能存1萬元,最快●年可以不必再工作

A型流感肆虐》吃維他命C不如多漱口!耳鼻喉科醫師教你3招預防感冒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