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明守望工程:用文物守護歷史、滋養未來

【新階段新理念新徵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楊 珏 光明日報通訊員 伏沼竹

當人們走過綠意盎然的鄉間小道,和桃花灼灼的長長畫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水頭鎮大張村隨處可見的大型牆畫往往讓他們驚歎不已。牆畫記錄了從20世紀60年代到新時代生活的歷史鉅變,讓人心生無限感慨。村黨支部書記白曉蘭介紹說,這些富有時代感的牆畫是曾在村裡插隊生活7年多的天津知青孫建君2018年回村時創作的。

2018年,孫建君等人與大張村村委會簽訂協議認領了創建於清嘉慶二年的大張王氏宅院南北廂房古院落,集資修繕。

修繕後的正房閣樓被命名爲“守望樓”,映射出了山西省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前行畫卷。

山西省沁水縣湘峪古堡新華社

遊客在山西省廣靈縣壺泉鎮澗西村內參觀遊覽。新華社發

張壁古堡街景一角。資料圖片

探索,讓文物保護的實踐生動起來

明朝萬曆年間的“四牌樓”歷經歲月侵蝕,在臨汾曲沃縣新修的馬路邊顯得陳舊不堪。當年想要修繕,需要30萬元資金,而每年縣文物局卻只有六七萬元的經費,面對大量的文物修復,現有經費可謂杯水車薪。

“當時,曲沃縣的民營企業已有一定規模。我就琢磨,與其在這等‘接水’解資金之渴,不如插根管子到‘井口’。”時任曲沃縣文物局局長的孫永和說。忐忑的心情碰到了滿懷的熱情,讓孫永和沒想到的是,企業家紛紛慷慨解囊。“有礙縣容”的“四牌樓”就這樣被修葺一新,成了貢院街上游人喜愛的景點,也成爲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的示範項目

2010年10月,曲沃縣人大通過《曲沃縣古建認領保護暫行辦法》,先由縣級政府出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政策。辦法出臺後,一批當地民營企業家積極響應、迅速行動。

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修復的瀕危文物越來越多,文物保護事業在曲沃縣全面開花,從一處到多點,從一縣到一市再到全省。曲沃縣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運營管理,爲全省開了一個好頭。

從2017年開始,山西省密集出臺《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文明守望工程”開啓了近五年的探索征程

“這是臨汾的一個寶貝!”在襄汾縣敬村,一座認養後即將完成修繕的金代觀音廟讓山西古建專家賀大龍大爲興奮。古廟結構完整,在其內牆右側《大金國碑文之圖》的落款爲“王戌歲皇統二年孟夏四月”,可證明其年限。賀大龍介紹,元大德七年,臨汾地區發生了我國有記錄以來第一場八級以上的大地震,史料記載當時是一片廢墟,這座金代古建築震而不倒,可謂彌足珍貴。

文物的合理保護和修繕背後,是臨汾市政府、文物部門、當地村民以及認養企業的不懈努力。五年來,臨汾市已累計簽約認養文物31處,已完工15處,正在施工7處,投資金額達6170餘萬元。每年對涉及文物保護的景區(景點)累計投入建設資金約30億元,其中用於文物保護的約8億元。

不止臨汾,從晉西到晉南,這片土地涌現出許許多多文物保護的生動實踐。

融合,爲歷史遺產注入發展活水

走進山西省晉中介休市張壁古堡,這座曾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於一體的千年城堡,經歷歲月洗禮依然讓人流連忘返。

由於過去村民缺乏對傳統文化和遺存的保護意識,在千年堡牆上挖洞養殖,將百年明清建築直接拆掉建成水泥房,1990年至2009年,約一半的古建民居消失。

“凡是涉及旅遊文化的項目,都將以‘對文物保護是否有利,對文化傳播是否有利’爲衡量標準。”山西凱嘉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路鬥恆這樣承諾。認養張壁古堡後,凱嘉公司前後投資4億元用於保護、開發、建設,共修繕了164座院落,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古堡風貌。

如今,張壁古堡舊貌依舊,卻蘊藏着無窮的新活力。公司將每年4月15日的門票收入全部捐出,實現了旅遊開發反哺文物保護的良性循環,豐富了文物保護利用的認領模式。

晉城市陽城縣,有一個山水環抱、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村——中莊村。走在其中,青磚碧瓦的棋盤院,幽深神秘的明代暗道讓人稱讚連連。

“古建認養”政策更給中莊村注入了發展的活水。“村集體以租賃的方式把屬於各家的大院集中起來,與專業公司簽訂了25年的整體修繕、運營協議。大家不用自己出錢就能修復保護老院子,過幾年還能逐年增加分紅。”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江林介紹說,中莊村採取權屬不變、集體租賃、集體修復的方式,對30餘處古院落進行了修繕,破解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發展的難題。如今中莊村建起了遊樂場、採摘園,打造出了產業新業態。

從中莊古堡到大陽古鎮再到郭壁古堡,晉城市範圍內遺留的太行古堡多達117處。目前,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區已形成45.1平方公里的文化產業集聚羣,解決就業6000餘人,實現了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認養,千年建築重新煥發生機

“我在這裡上過小學,那時候村裡沒有教室,老師就利用閒置的戲臺講課,當時我就坐在那裡……”年過六旬的王貴喜指着白衣庵裡的戲臺回憶道。他2019年認養並修繕了家鄉呂梁市交口縣中村的白衣庵、華神樓、山神廟等四處荒廢的古建築

山路崎嶇,山石嶙峋,目光所及,一片荒蕪,這便是平遙縣黃倉自然村。在這片杳無人煙的地方,有造像16龕,因長期暴露在外,已嚴重損壞。當地企業家裴月亮認養後,對兩岸摩崖石窟實施了保護修繕,現北岸石窟已修繕完工。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麼珍貴的東西,如果不好好保護,造成破壞,那多可惜哩。”當地村民張勉朝認領的是建於唐代的廣仁王廟,距今已有1170多年曆史,是全國僅有的三處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

爲了保護文物,這裡冬天不能生火也不能用電,一到雨天還漏雨,環境很艱苦,但張勉朝沒有怨言,一做便是15年。

由於多年來缺乏保護,正殿瓦頂破損漏雨,牆身開裂,亟待修繕,張勉朝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萬科集團主動介入,及時彌補資金短板,打破了古廟維護的窘境。僅用一年時間,廣仁王廟便重新煥發生機,恍若回到千年前,再現了大唐風華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守護住的是歷史留下的寶貴遺產,也守護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距離汾陽城不到10公里的南垣寨村曾是“汾商大家”杏花村寶泉益汾酒的老東家、“汾商鉅子”王澐的發祥地。王氏家族在此建成了由堡門、門樓、東西堡樓、堡牆及十餘套二進、三進住宅組成的古堡。可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遭到拆毀,僅留殘垣斷壁和破磚爛瓦。

2018年武文寶武文強兄弟倆通過文明守望工程認養古堡部分舊址——南垣堡址後,本着文物保護原真性的原則,儘量還原了堡內建築。漫步其中,屋舍儼然,穿梭其中則曲幽多變,庭院之間巧妙連綴,仍感晉商風采。“想要繼續把這片古堡修繕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集賢堡文化和晉商創業守業誠信經營的固本理念。”武文強說。

守望,增強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

“地上文物看山西。”據統計,山西省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保有量達58375處、可移動文物320多萬件,另外還有許多文物收藏散落民間。隨着“文明守望工程”的不斷推進,5萬餘處三晉文物迎來新生。

“衆手搭”項目,營造全社會支持文物工作的良好氛圍;“巨手擎”項目,鼓勵社會力量認領認養文物建築;“妙手集”項目,鼓勵和扶持創辦特色博物館、紀念館;“巧手創”項目,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千手護”工程,形成當地羣衆與文物部門的工作合力;“小手託”工程,培養青少年對文物保護的興趣愛好和文物保護意識……

一間間頹圮的廟宇、一座座風化的石刻、一幅幅褪色的壁畫得到了有效保護,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也不斷高漲。山西各地已經出現了不少致力於文物保護的志願者團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點子出點子”的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在山西慢慢形成。

目前,全省文物認領認養項目累計238處,吸引社會資金約3億餘元,其中2020年認領認養項目95處,吸引社會資金約1.1億元。

關山難越,前方也並非坦途,也偶有因缺乏科學文物修復理念、認養文物後卻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出現。

“部分認養企業對文明守望工程的認識不夠,簡單將認養看成政府要求企業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沒有真正形成傳承歷史文化的自覺。”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資源處處長王振華說,雖然實施出臺了30條政策,但除稅收優惠有明確規定外,其他政策條款缺乏明確的紅利和優惠條件,市場和社會的活力還有待於充分釋放。

實現從文物大省向文物強省的轉變,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傳承好千年技藝,培養一批熟悉文物修復的人才迫在眉睫。”賀大龍說。

文物守望之路漫長,唯有久久爲功。山西人正在以“上對五千年文明負責、下對子子孫孫有交代”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努力蹚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子。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