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北京721暴雨傷亡人數不該是敏感話題

本站教育訊 據華聲在線報道,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內,市氣象臺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爲61年以來最大。北京房山區遭受山洪襲擊成爲重災區,目前,暴雨造成37人喪生。

新聞回放

北京那一夜

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房山區是重災區。

當晚在房山區燕山北莊路就餐的裴先生回憶說,晚上8點左右,水位差不多能淹到汽車的發動機蓋,我眼看着一輛車在水裡熄火,車主剛剛從車裡鑽出來,車就被水流衝出去20多米。還有輛麪包車被水沖走,打着轉撞倒了一個路牌

房山區區長祁紅24日下午通報稱,特大暴雨造成房山區經濟損失達到61.1278億元人民幣,受災人口達到80萬人,佔到區內常住人口的80%以上。在人員傷亡情況方面,祁紅稱實際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目前還在進一步統計中。

祁紅介紹,這次暴雨的降雨總量歷史罕見。局部降雨量接近500年一遇,強降雨持續20個小時。

和朋友在朝陽區大屯附近聚會後回家陳凡說,回家路上的景象是他“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的”:低窪處的小轎車幾乎被水沒頂了,公路中央“趴窩”的小轎車、公交車一輛接着一輛。“附近所有的街道已經成了天然游泳池,大家已經開始游泳。”

根據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通報的數據表明,截至7月22日17時,北京市境內共發現因暴雨死亡37人。

新聞解讀

北京暴雨傷亡人數不該是敏感話題

人民日報 範正偉

《論語》記載,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就問:傷着人了嗎?而沒有先問馬怎麼樣。這就是著名的“問人不問馬”典故,其所傳遞的“人本理念,至今可爲典範。

北京“7·21”特大暴雨後,較之房屋、道路、農作物等損失,最牽動人心的是傷亡人數。雖然從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佈的37人,死亡人數的發佈已比從前大爲提速;雖然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表示,經歷了非典,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隱瞞”。但在最終的準確數字出來之前,人們對傷亡數據的關切,仍然不會消減。

而這種關切,早在南丹礦難、汶川地震、薊縣大火中,在許多地方的突發性災難中一次次呈現出來,而對這種關切的迴應,我們既有成功經驗,也有過一些反面教訓。如何發佈傷亡人數,如何爲傷亡人數“脫敏”,成爲治理者必須處理好的一道課題。

人命關天,對生命的關切乃人之常情。正因爲生命無價牽動人心,作爲權威發佈者,政府自然要對傷亡人數的統計格外審慎,相關情況的核實也必須更加嚴肅。但與此同時,面對公衆的“數字敏感”,甚至出現的一些“數字猜想”,我們也需要同時思考:這種審慎和嚴肅,如何與公衆的關切與焦慮對接?又如何更好地彰顯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

網上有一句名言,“當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與公民個體的信息披露不同,政府的甄別彙總有一個過程;與網絡的隨機發布不同,政府的數據發佈也有一套程序。尤其隨着新媒體技術的發達,手機、微博傳遞方式多樣,今天的治理者面臨着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挑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在許多情況下,無論多麼快速及時,權威信息總是跑不過小道消息、網絡傳言

然而,即便如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權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時間,不實傳言仍然有擠壓的空間。

比如,就死傷人數來說,從判斷失蹤到確認傷亡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否可以滾動發佈,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民間傳言或許不夠準確,但是否可以當作線索去核實,既迴應關切又查漏補缺?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迴應公衆關切,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證羣衆知情權,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

在這個意義上,學習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尊重自媒體時代的輿情發展規律,正視權利意識高漲下的社會關切,善於在互動迴應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級治理者必備的執政素養。事實上,相對於“負面消息”,人們更關注的是政府對待“負面消息”的態度。正如一位網友就傷亡數字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留言:“勇於面對,才能努力解決;努力解決,才能贏得民心。”

也是在這幾天,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強調,“因災死亡情況及時向社會公佈”。只有“公開”與“及時”連在一起,提速信息發佈,提高發布質量,才能真正地以人爲本,爲死傷人數“脫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媒體質疑

檢察日報:預警信息發佈不及時全面

在21日暴雨來臨前,氣象部門其實已經預測到大雨來勢洶洶,並將預警級別由藍色預警上調到黃色預警,直至橙色預警,但預警信息發佈渠道並沒有相應擴大,未能通過發送覆蓋面更廣的手機短信等形式讓廣大市民及時知曉。事後,氣象部門稱存在技術難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對於“技術困難”的說法並不完全認同,事實上,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大家都曾經收到過市政府關於燃放煙花爆竹的安全提示短信。

中國青年報:出租車留下不高大背影

出租車業當天的兩個舉動令公衆心寒缺位、漲價。面對災害一些出租車司機選擇的是熄火回家,而不是載客前行。還一些出租車隨口開價,20公里左右的路程,要價300元、400元甚至900元,有的還按人頭收費,每人200元。是什麼讓他們遠離職業的底線?繳納“份子錢”、特許經營與壟斷是病根。不少司機擔心發動機進水,刨去給公司繳納的“份子錢”,一個月白乾了。

新京報:收費站淹了,高速仍未關閉

京港澳高速管理者早就知道下大雨,地勢高的收費站都被淹了還往公路里放車,導致127輛車被淹。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姚志明稱,京港澳高速在收取通行費後,與車主形成合同關係,沒有保證正常暢通行駛構成違約,車主可索賠。此外,作爲公共設施管理者管理不善,沒有盡到讓車主安全暢通行駛義務構成侵權,車主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提出賠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