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搭上智能技術“便車”

老年人掌握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充分參與並享受數字化生活,不僅是社會責任的要求,更是適應老齡化社會到來的必然舉措。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形成從政府企業、從社會到家庭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一定能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共享社會便利。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爲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一端是日益擴大的老齡人口,一端是日新月異科技創新。當前,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隨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服務效率和便利程度。但與此同時,因爲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懂移動支付等原因,使得很多老年人不能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的“便車”。技術的進步不知不覺成了老年人生活的門檻,比如,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掛號、網上就醫、網上購物障礙”重重,等等,在老年人面前劃出一道無形的“鴻溝”。如何讓老年人共享智慧社會便利,是考驗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今後較長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讓智能技術發展與老齡化發展相協調,是一項長期任務。國務院辦公廳《實施方案》及時迴應社會關注的“痛點”,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細化面向老年人的各項服務措施,旨在推動老年人更好適應智能技術、更好融入智慧社會,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比如,疫情以來,掃碼通行在許多地方和場所成爲必須,但對於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掃碼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碼”卻成了日常生活的“攔路虎”。對此,《實施方案》明確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爲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羣體可採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爲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真正解決老年人面對的技術“鴻溝”,需要用老年人的眼睛去關注他們的需求,而歸根結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針對一些老年人“不想用”等問題,應深入研究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爲保障老年人正常出行、就醫、消費、休閒等,科學設計服務範圍,維持傳統服務方式、結算方式有效運行。針對一些老年人“不能用”等問題,應開發操作簡便的適老化智能終端,簡化應用程序使用步驟及操作界面,必要時採取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指導服務措施,打通信息聯通的“最後一公里”。針對一些老年人“不會用”等問題,應發動社區公益組織、老年大學等機構舉辦知識講座和指導培訓,提高老年人智能終端操作及數字信息獲取能力。針對一些老年人“不敢用”等問題,應提高智能應用程序准入門檻,明確個人信息填報和使用範圍,嚴厲打擊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行爲,讓老年人用得安心。

掌握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爲必備的生活生產技能。未來老年人養老,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會更高,培養老年人的數字生活習慣具有重要意義。讓老年人充分參與並享受數字化生活,不僅是社會責任的要求,更是適應老齡化社會到來的必然舉措。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形成從政府到企業、從社會到家庭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一定能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共享智慧社會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