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中醫藥抗疫透視:國家戰疫 中醫“當歸”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電 題:【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中醫藥抗疫透視:國家戰疫 中醫“當歸”

新華網 劉映

2020年的春天,定會令世人銘記。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中國作爲最早遭遇新冠疫情襲擊的國家,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部署下,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阻擊戰。14億人同舟共濟、衆志成城,全國33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趕赴湖北抗疫,歷時2個多月,積累了寶貴的中西醫結合抗疫經驗

作爲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的參與力度和廣度也是前所未有,先後近800名中醫專家,近5000名中醫醫務人員參與一線救治。儘管人數僅佔全部支援醫務人員的約十分之一,卻在中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

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首次大範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爲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篩選出“三方三藥”,中醫藥服務覆蓋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數據顯示,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使用中醫藥的人數超過90%,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

岐黃亮劍 中醫國家隊,“疫”聚英雄城

一種未知的新型病毒,最初在湖北武漢悄然蔓延之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020年1月20日晚,當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赴武漢調研並表示新冠肺炎肯定“人傳人”後,一場驚心動魄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隨之打響。中央迅即派出多批醫療專家,調配全國的醫用物資,馳援武漢。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迅速響應,推動形成中西醫協同的防控機制。1月21日,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清泉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ICU主任齊文升抵達武漢,成爲最早一批到漢參加抗擊疫情的中醫專家。

隨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數不斷攀升,武漢多家大醫院很快不堪重負。爲遏制疫情蔓延,1月23日10時起,武漢這座擁有1000多萬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城市,史無前例地宣佈“封城”。

白衣執甲,逆向而行。從1月24日傳統佳節除夕夜開始,中醫“三大院士”披掛上陣,從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到年逾古稀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院士,相繼率領中醫團隊赴漢支援,推動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防治。研討病情、分類管理、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區、“承包”方艙醫院……中醫力量的加入,帶來了中西醫結合的救治理念和方案,中醫藥抗疫衝鋒到了最前線。

隨着疫情的持續蔓延,湖北其他城市如黃岡、孝感等感染人數也不斷增加,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0名中醫醫務人員加入了戰鬥,疫情防治也從初期的“驚慌混亂”逐步進入“規範有序”。

大年初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依託中國中醫科學院組建的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趕赴武漢。

療效是最好的證明,治好病纔是真功夫。在中醫正式接管重症病區第五天,2月3日,金銀潭醫院有8名患者出院,這是首批以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癒出院的患者……

在3月23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公佈了一組數據: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牀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症狀,能夠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能夠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能夠促進恢復期人羣機體康復。

4月16日,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院士(左二)在武漢奮戰兩個多月後返津。史淞予 攝

辨證論治 豈曰無藥,古有良方

作爲一種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在不知傳染源、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何以敢出手迎戰疫情?

縱觀歷史,中醫藥辨治疫病已有數千年,我國曆史文獻一直有疫病的防治記錄。《說文解字》中解釋:“疫”,“民皆疾也。”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記載,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那樣一次瘟疫奪去數千萬人生命的悲劇,是因爲除病濟世的重任一直有中醫擔當。一次次的疫病襲擊,積累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有效的方劑,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孫思邈的《千金方》、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吳又可的《溫疫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系統地總結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基礎理論、臨牀實踐、方劑藥物和技術方法,凝結了古人對疫病防治規律不斷探索、思考、總結的智慧。

針對此次新冠肺炎,張伯禮院士、劉清泉、齊文升等多位專家均認爲,從中醫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符合“溼毒疫”的特點。爲指導廣大醫護人員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出臺並不斷優化診療方案是此次抗疫重要經驗之一。

1月21日,在疫情暴發之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研究提出中醫藥診療方案,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一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併發布實施,推動中醫藥及早介入,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隨着疫情的發生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對診療方案進行動態修訂,不斷總結完善臨牀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診療措施、方法和經驗以及科技攻關成果,近兩個月內更新了7版診療方案,在方案更具針對性的同時,中醫藥治療不斷加強。如1月28日,在試行第四版方案上,首次提出臨牀觀察期中成藥的應用;3月3日,在試行第七版方案上,進一步強調加強中西醫結合。不斷優化的診療方案,實現了對患者診療過程的全覆蓋。

除了國家診療方案,結合本地氣候特點、人羣體質等因素,浙江、甘肅、湖南、天津、北京等全國24個地區出臺了地方中醫藥干預方案,內容更具體,覆蓋人羣更廣泛,體現出中醫藥“三因制宜、不拘泥於古”的特點。

立起沉痾 接管重病區,挽救新生命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療是全球醫生關注的重點,不少人認爲中醫藥只適合治療慢病或者做預防,其實中醫從來不是“慢郎中”,中國方案裡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症患者也是抗疫致勝關鍵。湖北省42家中醫院被作爲定點醫院,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8個重症病區,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等,都採取中西醫結合方式救治重症患者,這些策略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3月29日,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第四批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醫護人員吳瓊麗準備最後一次進入隔離病房污染區。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疫情突發之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依託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迅速組建了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由黃璐琦院士率領20名醫護人員“負重逆行”,接管了金銀潭醫院南一病區,該病區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其中老年患者佔比達57.7%。患者既往基礎病複雜,併發症多,疾病深重難愈。同時,作爲西醫醫院,金銀潭醫院中藥使用量少,沒有中藥處方信息系統,讓中醫藥深度參與困難重重。對此,醫療隊積極與醫院配合協作,迅速搭建中藥供應保障平臺,保障中醫藥的順利使用。

齊文升深入思考,對重症新冠肺炎的中醫分型治療進行總結,爲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方案。醫療隊還以視頻方式與北京的王永炎院士、國醫大師晁恩祥和薛伯壽等專家組顧問及劉景源、張洪春等專家“前後方”及時溝通,修訂中醫診療方案,力求中醫藥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中)。新華社發

在3月23日國新辦在武漢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張伯禮院士透露,武漢的重症病人從1.2萬減到了1800左右,特別是連續5天實現“三個0”,疫情形勢不斷向好。截至3月30日首支國家中醫醫療隊返京,其接管的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累計收治158例,其中重症124例、危重症26例,出院140人,治癒出院率88.61%。

生命之艙 中醫組合拳,打出“3個零”

發熱門診人滿爲患,醫院不堪重負,患者快把醫院擠爆了……至今,張伯禮院士還深深記得1月27日,他率領國家中醫醫療隊抵達武漢時的場景。

“辨證論治,一人一方”是中醫藥個體化診療的特點,但面對相同病因、相似症狀的大量發熱患者,只能參照古人經驗,用通治方藥普遍服用。張伯禮院士提出對四類人羣(確診、發熱、疑似、留觀)採取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集中隔離的疑似、發熱患者採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法,給予以治溼毒疫爲主要功效的中藥袋裝湯劑。這些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建議,成爲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決策。

爲落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中央指導組決定建立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張伯禮院士和劉清泉寫下請戰書“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獲得批准。2月14日,武漢江夏中醫方艙開艙,他們率領來自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陝西等地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方艙醫院,採取中醫藥組合療法:患者每天兩袋中藥湯劑;耳穴壓豆調理患者咳嗽、頭痛、失眠;穴位敷貼驅寒祛溼,緩解頸肩腰腿痛;八段錦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強身健體。江夏方艙醫院於3月10日“關艙大吉”,在26天的運營中,收治病人564人,合計治癒392人,創下了3個“零”紀錄——零加重、零復陽、醫務人員零感染。

3月10日,在江夏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教即將出艙的新冠肺炎治癒患者練習八段錦(無人機照片)。當日,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張伯禮院士指出,中藥有助於降低輕症轉成重症的比例,這是核心指標。中西醫結合有助於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如果沒有西醫的呼吸機,沒有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等綜合救治,病人連命都保不住,中醫的治療也無從談起,因此救治重症患者,中西醫合作是致勝關鍵。一切,都是爲了生命!

大疫良藥 “三藥三方”,歷久彌新

大疫出良醫,大疫出良藥。數千年來,人類與疫病的角力從未停止。

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過程中,以經典名方爲基礎,創制了很多新藥方,如2003年SARS期間創新推出的藥物連花清瘟;2009年應對H1N1流感時創制的金花清感顆粒等。

爲統籌推進中醫藥疫情防治重點科研攻關工作和中長期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防控機制的建立,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下專門設立了中醫藥專班,針對疫情防控的各種問題通力合作。結合新冠肺炎的流行特點,專家們“邊救治、邊總結、邊完善”,通過臨牀篩選出的有效方劑“三藥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月24日,中藥師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煎藥室爲煎好的中藥湯劑貼標。新華社發(周牧 攝)

4月14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化溼敗毒方和宣肺敗毒方是黃璐琦院士團隊和張伯禮院士團隊在武漢前線的臨牀救治過程中,根據臨牀的觀察總結出來的有效方劑,在阻斷病情發展、改善症狀,特別是在縮短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的療效。日前,清肺排毒顆粒和化溼敗毒顆粒已經國家藥監局批准,獲得國家的臨牀試驗批件。

清肺排毒湯,是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最新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湯被列入中醫臨牀治療期首選。在4月17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偉表示,清肺排毒湯是目前唯一的新冠肺炎通治方劑,不僅可用於輕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也能用,“這些藥就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王偉說,清肺排毒湯在臨牀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時,目前已在10個省市的66個定點單位開展臨牀觀察。截至4月12日0時,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癒出院,佔99.28%。這1262例病例中,未發生輕症轉爲重型、普通型轉爲危重型的情況,阻斷了患者向危重方面發展。從臨牀觀察來看,對比國家醫保局日前公佈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15萬元,使用清肺排毒湯一個療程僅需100元左右,在醫保費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的節約。

2月24日,中藥師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房調劑中藥。新華社發(周牧 攝)

大愛無疆 大疫如大考,中醫正“當歸”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

對於重大傳染性疾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癒率的有效手段。

雖然此次中西醫攜手抗疫,中醫藥深度參與了全過程,但張伯禮院士坦陳,“總的來說介入得還是晚了些,如能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點醫院和方艙,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醫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爲何中醫藥未能介入“更早更全面”?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

這是因爲近幾十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醫學診治疾病的水平不斷提高,逐步佔據了醫療領域的主導位置。傳統中醫藥由於其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診療模式、中醫藥方劑、人才培養等與現代醫學有很大不同,加上多年來深入系統研究不足,發展逐漸勢弱,“氣血不足”。

當歸,一味常用中藥,中醫臨牀多用於補血。一如疫情之下的中醫藥事業,做到中西醫並重,仍需多方“補血養氣”——

首先需要制度保障,如將中醫藥真正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中西醫並重參與傳染病防控體系;完善中西醫協作機制,讓中醫能第一時間瞭解疫情、全程參與,整建制承包定點醫院,按照中醫的理論指導治療。中醫的辨證論治很獨特,未來應把辨證論治的科學規律、科學基礎進一步深化研究。

其次,加強中西結合人才培養,建立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學科體系,培養中醫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強的臨牀人才隊伍。

第三,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還需借力現代科學技術。此次抗疫,現代科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協同推進防控科研攻關,互聯網醫療助力醫學專家前後方“遠程會診”,並肩作戰;大數據搭建起多種平臺參與輔助診療,全自動煎藥機、空中藥房等人工智能技術保障中藥供應等。但整體來說,目前現代科技在古老的中醫藥領域挖掘和運用不足,在制度、人才等很多方面需要國家支持和統籌推進。此外,還需加快中醫藥循證醫學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技術手段,變革中醫藥服務模式,讓中華瑰寶惠及全民健康。

大醫精誠、大愛無疆,中國醫療隊仍在“逆行”海外、助力全球抗疫。

張伯禮院士呼籲,“疫情過後也別忘了中醫藥,還是要繼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仝小林院士期盼,“大疫如大考,我們需要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

待劫波渡盡,中醫藥,當歸也。(參與採寫:王坤朔 宮曉倩 肖寒 孫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