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學化"不意味着要丟掉"幼小銜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每年暑假都是即將成爲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的焦慮季。孩子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在學習方式、人際交往、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
如何幫助孩子們應對這種轉變,需要政府、學校、幼兒園、家庭的共同努力。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總體要求是,“小學方面零起點教學,在學前教育宣傳月中向幼兒園家長大力宣傳‘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幼兒園方面是“幼小銜接”的主導方,可是隨着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去小學化”文件的下發,很多幼兒園念歪了經,把“去小學化”當成了擋箭牌,索性完全丟掉了“幼小銜接”的內容,導致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到社會輔導班去學習純小學化的知識,這是當下一個不容忽視的新問題。表面上看,幼兒園完全消除了小學化,實際上則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將小學化通過社會輔導機構完全推給了孩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孩子們在大班後期,應當具備上小學的相應能力,如自己收拾書包、疊被子、獨立如廁、適當縮短午睡時間等,家長和教師都應該適當退後,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很多幼兒園仍然是全園一刀切,所有的時間都是統一的,根本沒有考慮不同級部幼兒的年齡特點。上級不允許有小學化的東西,幼兒園沒有認真解讀就完全杜絕,甚至包括帶拼音的《安徒生童話》等童話書都在整治小學化的範圍內。事實上,孩子們正是通過反覆地聽故事和日常生活積累,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
不可否認,幼兒園的教學應以遊戲化爲主,正常的區域活動和自主遊戲活動確實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這些遊戲活動中,幼兒園要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科學投放操作材料,運用更爲恰當的教育方式,把“幼小銜接”的知識融入到這些遊戲化的教育活動中去,使“幼小銜接”順利開展。教師在觀察幼兒遊戲行爲時,要提高標準,增加諸如考察注意力、自控力方面的內容。
不管是使用省編教材還是園本教材,大班後期都會有“我要升入小學”的主題教育活動,這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尤其是兒童節之後,孩子們已經到了入學年齡,幼小銜接課程他們完全能夠理解,比如可用實物演示進行分解組成的練習,爲小學的數學運算打基礎;在繪本閱讀中,孩子自然而然地認識一些簡單的漢字;在增加繪畫練習的基礎上,孩子們能正確握筆書寫1-10的數字等。這些家長都非常認可,大可不必談“小學化“而色變。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在“我要升入小學”的教育活動激勵下,他們自身也能認識到幼兒園和小學生活的差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幼兒園在做好“幼小銜接”方面定要擔負起職責,爲孩子們順利升入小學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