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鉅變的窗口將急速縮小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汽車消費、增加充換電站建設。從發展態勢看,今年汽車市場有望穩定增長。不過,相信有些讀者筆者有個同感,那就是近來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來看,汽車百年鉅變窗口正在加速縮小,尤其是對新能源汽車而言,這個趨勢尤爲明顯。

去年,歐洲成爲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最大的市場。這一消息尚未引起國內車圈媒體的廣泛關注,畢竟中國還保留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大、累計推廣量最大的頭銜。但是,這一變化已讓部分業內人士有了危機感,正所謂“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松風一起知虎來”。

在消費補貼政策的激勵之下,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但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並未分得一杯羹。直接原因可能是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歐洲鮮有銷售網點根本原因或許是歐洲人還看不上中國品牌產品。不過,不買不等於不瞭解。去年秋季,筆者在採訪一汽-大衆近年來在研發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時,其新能源汽車研發部門一位領導的話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問:“你們肯定會從國內採購不少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吧?”答:“德國人標準很高,看上眼的很少,所以採購量很小。”

標準足夠高,很可能意味着即便將來補貼取消了,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和可靠性也足以讓消費者樂於接受新能源汽車。當然,既然時間還允許,在鉅變之初,大衆也要在歐洲培育其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這句話說明,在汽車百年鉅變時期,在新賽道上,中國品牌贏得了先發優勢,但如果不自我加壓,一旦大衆等跨國汽車巨頭們像大象一樣衝過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很有可能發生鉅變,複製傳統乘用車市場格局。起得早不見得走得好、走得遠,中國車企可千萬別錯失百年一遇實現超越的歷史機遇

好在中國還有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企業相當爭氣,解決了純電動汽車的“心臟”問題。但是,其他諸如電機、IGBT和芯片關鍵核心零部件呢?無論是技術先進性還是質量水平,與世界一流水準還有不小差距。即便是動力電池,在即將到來的固態電池競賽過程中,也不見得還會像現在一樣處於頭部陣營。比如,近日有消息稱,歐洲出現了充電4000次而蓄電量不衰減的固態電池。

消費還在急速升級,供應鏈產業鏈方面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大。近日,有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對半導體在內的4項關鍵產品的全球供應鏈進行審查,以擺脫對海外供應商尤其是中國供應商的依賴。

除了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之外,繼續強化研發應成爲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必然選擇。在既有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加壓,持續提高標準,健全研發體系,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拿中國品牌乘用車三大主力“一吉二長”來說,它們之所以能獲得現在的市場地位和行業地位,正是憑藉多年來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發展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

無論產品營銷做得多好,街上還有多少10年前上市的汽車在跑,就是一個品牌可靠性和耐久性最有力的證明。在這方面,中國品牌仍有差距。多年前,筆者參觀豐田研發總部,看到一輛轎車深埋於實驗室裡的雪堆中。筆者獲知,裡面雪粒直徑竟然是西伯利亞雪粒的6倍,再加上超長的試驗時間,如此這般,才能確保雨刮總成擁有超羣的全球適用性和可靠性。在一汽-大衆那裡,筆者獲知,其研發中心擁有3000多臺(套)試驗設備、覆蓋開發全過程。這樣強的驗證能力,中國品牌車企尚難以企及。不這樣幹,怎能抗得住大象的衝擊?街頭怎能還有自家車企10年前賣的汽車的身影